北京的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朝共24位皇帝的居所,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質建築群之一。然而,這座氣勢恢宏的皇宮內,據說擁有多達9999間半的房間,卻不見一處真正的廁所。這樣的安排,不免引發外界好奇:住在宮中的人們,到底如何解決生理需求?
「天子腳下,污穢不容」的古代禁忌
根據《搜狐網》報導,紫禁城始建於西元1406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興建,並於1420年竣工,之後歷代皇帝皆在此定都。然而,這座專為皇帝打造的宮殿,卻自始至終未設置任何正式廁所。原因可追溯至更早的明太祖朱元璋,他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頒布一道驚人命令,「天子腳下,不得有任何污穢之物。」
在古人觀念中,皇帝是天命所歸的君主,所行所處皆須神聖無瑕。廁所作為穢氣聚集之地,自然無法出現在「九五之尊」的腳下。
除了禮制上的考量,技術層面的限制也是一大原因。明清時期尚未出現現代化的排污系統,若在宮內設廁所,排泄物一旦積存,將引發惡臭甚至疫病,對居住在其中的數千名宮人與官員造成威脅。尤其皇宮人員複雜,若爆發傳染病,後果不堪設想。
皇帝專屬「恭桶」,華貴中暗藏現代「貓砂」概念
那皇帝又是怎麼如廁的?其實,宮中早已有一套獨特的解決機制,當皇帝有需要時,太監會立即備上「恭桶」,也就是特製的木製便桶,由太監或近侍扶至皇帝身旁使用。
為了避免排泄物產生惡臭,太監會在桶內撒入草木灰與香料,不僅能吸附濕氣,還有除臭功效,這樣的做法與現代貓砂如出一轍,可謂古人的生活智慧體現。
嬪妃也有專屬便桶,宮女只能共用「淨房」
除了皇帝之外,地位崇高的嬪妃、公主和皇子們也有專屬的恭桶。不過,地位低下的宮女與太監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他們只能前往宮中角落設置的「淨房」如廁。
所謂「淨房」,類似於現代的簡易公共廁所,通常由專責的太監或宮女清理維護,但空間有限,這些設施只能男女共用。
慈禧的豪華馬桶,講究程度驚人
到了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在生活上更是極度講究,連如廁都成一門藝術。據傳,她的專用馬桶由名貴檀香木打造,內部先鋪細沙,再撒香木屑與烤焦紅棗,為的就是避免任何異味干擾太后。
每當慈禧如廁,宮女與太監會全程伺候,清潔擦拭的手法講究「不重不輕」,力道拿捏稍有不慎,就可能觸犯禁忌。事後若有空閒時間,慈禧還會以花瓣沐浴,或用香粉清潔身體,以維持氣質與儀態。
宮中排泄物去哪了?「糞夫」暗中致富
那麼數以千計的宮中人員所產生的排泄物,最後如何處理?原來,宮外有一群被稱為「糞夫」的專業人員,專責將這些「穢物」運出宮牆,再賣給民間農戶作為肥料。
在當時資源匱乏的年代,糞便被視為寶貴的天然資源,不少糞夫靠此致富,甚至成為城中隱形富豪之一。
總而言之,紫禁城內沒有廁所,並非古人疏忽,而是一種權力象徵與制度體現。從皇帝的恭桶到慈禧的香檀馬桶,再到太監宮女的簡陋「淨房」,每一項如廁安排,無不反映出當時森嚴的階級制度與對皇權神聖不可侵犯的認知。
資料來源:《搜狐網》 (相關報導: 不是諸葛亮、周瑜!「這3人」才是三國歷史最強軍師,別再傻傻被《三國演義》騙了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