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賴清德執政第1年」座談在東京登場 日學者:罷免恐加劇政治對立

2025-06-20 15:39
20250620-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程副教授石原忠浩表示,罷免案未必能解決困境,反而有可能加劇對立與政治的激化。(黃信維攝)

日本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在20日下午舉辦「賴清德政權1年目を振り返る」(回顧賴清德政權第1年)台灣情勢研討會,由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程副教授石原忠浩主講。石原忠浩指出,賴清德上任以來持續面對中國的軍事壓力與政治分化,同時也在國內陷入立法院在野黨多數所造成的政策僵局。針對《風傳媒》日文提問罷免案議題,他認為,罷免案未必能解決困境,反而有可能加劇對立與政治的激化。

本次活動由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主辦,日本台灣學會例會研究會(東京)協辦,吸引多位日台學者與媒體及台灣留學生的出席。石原忠浩長期旅居台灣,研究領域包括台灣政治、日台關係與外交政策,過去曾任交流協會(現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調查員,對台灣政局觀察細緻深入。

《風傳媒》提問:罷免能否打破國會困局?

提問階段中,《風傳媒》記者針對當前賴清德政權的執政困境以日文提問,目前賴政權政策難推動,行政機關的預算被在野多數的立法院刪減、凍結,目前台灣各地推動「大罷免」行動,這樣的行動有可能改變目前在野黨多數的國會結構?或讓台灣政治回歸穩定?

石原忠浩表示,罷免行動的結果難以預測,反而可能進一步激化朝野對立。他指出,近期賴政府曾試圖安排由國安團隊向在野黨主席進行安全保障的簡報,但國民黨與民眾黨均拒絕出席,「這代表對話完全無法成立,也說明目前政界內缺乏和解氣氛。」

石原忠浩直言,「就算罷免成功,可能也只會讓對立更加激烈。」他研判,在今年內,甚至到明年地方選舉的投票前,政治僵局難有明顯改善,「那是賴總統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也有聽眾詢問,賴清德上任以來與今年公開談話中,對「中華民國」一詞的使用頻率有所增加一事,石原忠浩指出,賴清德在2024年選後語調較為強硬,但在2025年5月的就職滿周年演說中,語調出現明顯的緩和,可能原因包括「美國方面的建議或壓力」、「3月提出《賴清德17條》後,支持度在部分民調下滑」,或許使得總統不得不做出語氣調整。

對於中國軍演是否使台灣社會普遍產生危機意識,石原忠浩表示,台灣人民普遍對戰爭的可能性仍抱持懷疑態度,認為「應該不會真的打」。然而,軍方與外交系統對「灰色地帶」的戰略操作高度重視,並與美國、日本保持情報合作與技術共享,「政界的危機感很強,但可能還無法完全傳達給社會大眾。」

石原忠浩指出,自蔡英文任內推動兵役制度改革後,賴清德延續此一政策,在《賴清德17條》中亦提及國防部署,顯示政府對相關威脅仍有實質準備。他提到,「雖然大多數台灣人仍認為戰爭不會真的爆發,但台灣早已內建『準戰爭狀態』的社會心理」,只是社會反應較不顯性。

在演講的展望部分,內政層面,石原忠浩指出,目前執政黨與在野各黨之間缺乏推動和解的動能,預料政治混戰持續,恐進一步激化朝野對立。他分析,在2026年地方選舉前,贏得選戰將是各黨最優先目標,國民黨與民眾黨也預期將暫時維持合作態勢,以鞏固國會制衡主導權。外交方面,台灣仍面臨邦交國流失的壓力,未來需密切關注美中關係變化對台美互動的影響,民進黨政府仍持續強調民主陣營定位與務實外交路線。 (相關報導: 幕後》黃國昌、朱立倫放鴿子賴清德!國民黨想起國共內戰 民眾黨覺得怪怪的 更多文章

針對兩岸與日台關係,石原指出,賴清德政府延續「維持現狀」的兩岸基調,面對中國統一戰線的施壓則採取較強硬態度,例如《賴清德17條》即是一例。中國方面則透過「剛柔並濟」的方式加強影響力,一方面對台施壓,一方面則對中間與親中派提供利誘與宣傳操作。至於日台關係,他認為,日本社會對台灣仍存在某種「台灣不存在」的感知落差,如何促使日方正視「台灣有事」的重要性,是雙邊深化關係的重要議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他

請他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