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菜總會多花錢?超市商品擺放有心機!商家「用1招」讓你不知不覺多花錢

2025-06-21 11:30
心理學中的折衷效應生活中非常常見,常常會讓人選擇中高價位的商品。(示意圖/取自photo-ac)
目錄

看到這裡,我們應該愈來愈明白,自己對金錢的判斷並非總是理性的,我們的思考會受到金額高低和金錢形態所影響。在價格方面,金錢對我們心智的操控尤其微妙。想像一下,你到電子產品店家想找一台新的筆記型電腦。一走進店裡,你看到展示桌上一台又一台的電腦,乍看之下有許多選擇,但仔細研究後,你發現你中意的規格只有三種。

第一台是白色閃亮的經典款,但價格比你的預算高出太多;另一台的價格只要一半,但你發現記憶體容量較小,處理器的速度也不夠快,而且老實說,你覺得看起來有點廉價。還有第三台,價格也是偏貴,但外觀比第二台好看,而且記憶體也比較大。你會選哪一台?

當然是看起來最合理的第三台吧,不是最頂級的,但也不是最廉價的。不過,這真的完全出於你的自由意志嗎?研究顯示,答案是否定的。現今的商店布置展示品的方式充滿巧思。他們知道僅有相對少數的顧客會購買真正昂貴的筆記型電腦,但如果和其他電腦一起展示,那麼在最昂貴的電腦旁邊,第二昂貴者就會變成「中等價位」了。

這種展示法利用的是「折衷效應」(compromise effect)。這個效應對人們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因為避開極端,選擇折衷者,似乎總是最合理的選擇。在看房子的過程中,我注意到即使只預約看兩間屋子,某位仲介卻總是會安排我去看同一區的第三間房,價格遠超出我的預算。他的解釋是:「既然都來了,就順便看一下吧。」他希望折衷效應會影響我的想法。他知道我的預算上限,也知道我不太可能突然決定超出預算買更貴的房子。不過,那也不是他的真正目的。

他希望透過讓我看那棟負擔不起的昂貴房子,改變我對其他房子的看法。或許我會覺得,即便其他房子比我期待的更小,公設也不夠完善,但和昂貴的房子相比,已經算是物超所值了。

這種心理學效應,甚至會影響像廁所衛生紙這樣微不足道的事。超市會在貨架上展示一些特別高級的衛生紙,目的不是要讓大量顧客從中價位的品牌換成「奢華、柔軟的衛生紙」。相反地,他們是希望確保顧客忠於中價位的衛生紙,不要換成廉價衛生紙。

有許多心理學實驗都證實了這種效應

舉個研究為例,受試者會拿到一份單眼相機和錄音機的文字和圖片型錄,以及產品價格,研究者會詢問受試者會購買哪種型號(從這些科技產品就能猜到,這項研究是在一九八○年代進行的)。在只有兩個選項的情況下,答案的分布大約是各占一半,一半的人選擇較平價的型號,另一半則選擇價位較高者。然而,如果加入第三種價位更高的選擇,那麼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受試者就會選擇新的「中價位」型號,剩下則平均分布在最便宜和最貴之間。

折衷效應也和損失規避有關。最高檔的型號功能最佳,但最大的缺點是價格高;便宜的型號在價格方面取勝,缺點則是品質較差;中等價位者在品質和價格上都無法勝出,但卻也沒有明顯的缺點。還記得嗎?當我們進行權衡時,對缺點的看重會多於優點。和獲得利益相比,我們更傾向規避損失,因此會做出妥協。 (相關報導: 中樂透真的幸福嗎?頭獎得主崩潰嘆「與世界脫節快瘋了」心理學家揭1殘酷真相 更多文章

好消息是,我們很可能也不會感到後悔。除非產品有嚴重的瑕疵,否則我們通常都會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滿意。這主要是因為我們一旦購入商品,就沒有其他同質的品項可比較。想想看,你在百貨公司裡因為要買哪一款平面電視而猶豫不決,但經過一番妥協後,現在出現在你家客廳的那台電視—很可能是折衷的選擇—滿足了你的需求,你也不會再想著你沒買的其他電視。不僅如此,呼應前面提到的稟賦效應,你很可能會比其他人更喜歡你的平面電視—因為它是你的電視,你因此而高估它的價值。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