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謊話多說幾次,大家都開始認為那是真的?心理學家道出人類7大最常見認知偏誤

2018-10-30 09:00

? 人氣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上學時,明明覺得一個知識點搞懂了,一考試還是會錯。工作後,明明覺得一個需求搞清楚了,做出來的東西依然和長官的要求大相徑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生活中,你可能也曾因為被他人誤解而痛苦。自認為當時已經把話說得十分明白,直到對方開始疏遠自己,你才意識到對方可能理解錯了;或者,你也曾誤會過對方的好意,導致雙方關係出現裂痕,最終不歡而散。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用心理學的說法,也許是出現了感知錯覺,也許是認知偏見,或者是記憶扭曲。總的來說,其實對自我的認知不足。對自身思維的審視被心理學家稱作「元認知」。學著認清自身,可以讓我們不至於陷入死胡同,做出正確的決定,並反思下次怎樣做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這種技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對那些迷惑我們的方法保持警覺。

我們總需要無時無刻對身邊的事情做出判斷,但卻不知道自己在何時做出了誤判。導致我們誤判的原因,其實五花八門。

總覺得「我能行」

很多人無法勝任某項工作,也不懂得如何提高自己——因為他們分不清「能」與「不能」之間的區別。這種現像被稱為「達克效應」,是元認知中一個較為熱門的議題。     

研究顯示,不能勝任某項工作的人會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而且感覺不到自己的表現與實際要求之間的差距,覺得沒有必要試著改進。研究者給學生做邏輯測驗,發現能力最差的學生對自己的表現如何茫然不知。平均得分在後12%的學生,往往相信自己的一般邏輯推理能力排在前68%。

正是由於這種錯誤的自信,這部分學生反而也不大會改變自己的習慣。 

將「想像」誤以為真

有一種情況,先讓一個人想像某件事情的具體樣子,稍後再問起此事,他們有時會傾向於相信這件事真的發生過——這被稱為「想像膨脹」。

例如,問成年人「你有沒有用手打破過窗戶」,他們很有可能因為知道打破窗戶的真實情景,然後便認為自己做過。似乎是這問題本身先讓他們產生了想像,而後想像這個行為帶來了一個結果,讓他們更傾向於相信這件事的確發生過。

「暗示」的東西容易被記住

暗示的東西才會被人們記住,而明確表述的東西則不然。文學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

比如,一段關於殘疾女孩海倫·凱勒的文字,很多人在閱讀之後都錯誤地認為「聾、啞、瞎」這三個字出現過。但另一段文字,內容與這段文字基本相同,只是把女孩的名字改成了卡羅爾·哈里斯,閱讀後的人卻不會犯前一組人的錯誤。

知識詛咒

當別人在學習我們已經掌握的東西,或是從事我們所熟悉的工作時,我們會傾向於錯估他需要花費的時間,這種錯覺被心理學家稱為「知識詛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