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你是否也曾在車上打盹,卻總能剛好在該下車的站醒來?其實,這不只是巧合,而是與睡眠階段、腦波活動與大腦的注意機制有關。本文將從「車上睡覺會自動醒來」的科學原理解說開始,延伸談到動物如何因應生存環境發展出不同的睡眠方式。
在車上補眠到站時會自動醒來?
睡眠也有分成不同階段
搭乘捷運或公車時,有時會不知不覺地睡著。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到了該下車的那一站眼睛就會突然睜開。明明都睡著了,怎麼會像設定了鬧鐘一樣醒過來呢?為了解開這個祕密,我們得先了解入睡的過程。
有一項透過測量睡眠者腦波的實驗結果發現,即使這些人看起來像是睡得很沉,實際上一直則是不斷重複幾個睡眠階段。人的睡眠大致可以分為非快速動眼期和快速動眼期。非快速動眼期又分為1~4個階段,1~2階段是緩緩入睡的淺眠階段,3~4階段是進入沉睡的深眠階段。
快速動眼期是做夢的階段,雖然身體處於睡眠狀態,但大腦還保持著如同清醒時一樣活躍地運作中。如果每天睡眠時間為8小時,通常會重複淺眠─深眠─做夢這個過程4~5次。
當我們搭乘捷運或公車時,很容易因為引擎傳來的規律振動不知不覺地入睡。但是由於周圍的各種噪音和明亮的燈光,很難進入深眠狀態。因為燈光明亮的話,誘發睡眠的荷爾蒙「褪黑素」的分泌就會減少,人就無法進入深眠。
當我們在捷運或公車上打瞌睡時,由於處在一種無法沉睡的狀態,大腦的一部分還在繼續運作,因此一聽到公車的到站廣播時,就會反射性地醒過來。
更容易聽到和自己有關的聲音
心理學家們有時會用「雞尾酒會效應」來解釋在捷運上剛好在下車地點醒來的現象。雞尾酒會效應是指人們會更容易聽到和自己相關的聲音。
大家大概都有這樣的經驗吧,當我們處在眾人自由對話的酒會中或人聲鼎沸的學校下課時間時,只要有人提到和自己相關的話題,那些話就會一下子鑽進我們的耳朵裡。神奇的是,即使我們站在很遠的地方正和其他人交談,可能別的話都聽不清楚,但只要話語中夾雜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就會不自覺豎起耳朵來。
雞尾酒會效應是指我們的大腦在吵雜的環境中會作為一種過濾器來過濾聲音,優先處理重要資訊,其中像是自己的名字或與自己相關的資訊會被視為最重要的。
當我們在捷運或公車上打瞌睡時,大腦的一部分還處於清醒狀態,而該下車的站名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樣是和自己相關的重要資訊,因此,即使周圍的人都在說話,或是電台正在播放,我們都能馬上聽到自己要下車的到站廣播,隨即清醒過來。
魚生活在水中也會睡覺嗎?
動物的睡眠習慣因天敵而異
人類平均每天的睡眠時間約7~8小時,那麼動物呢?動物的睡眠習慣受到生存環境的影響很大。大型草食動物的睡眠時間最少,譬如長頸鹿、大象、牛、馬、羊等一天就只睡3~4小時。甚至因為草食動物必須隨時做好應對天敵襲擊的準備而無法進入深眠,有時眼睛半睜半閉、像打瞌睡一樣不時瞇一下。 (相關報導: 7月5日大地震將毀滅日本與台灣?查核中心用科學解密「末日預言」 | 更多文章 )
肉食動物平時透過充分休息來儲備體力,到了狩獵時再集中輸出,像獅子、老虎、獵豹等平均每天睡眠時間為10~14小時。而像兔子或老鼠等挖洞躲在洞裡生活的動物,則可以在藏身之處一睡就長達9小時以上。與人類一起生活的狗和貓因為沒有天敵,也不用為覓食煩惱,所以都可以沉睡10小時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