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日前賴清德總統在民進黨中常會上力挺沈伯洋,近日綠營粉專也發起「相信沈伯洋」運動。一時之間,沈伯洋彷彿成了民進黨的「山海關防線」。
沈伯洋自踏入政壇以來,標榜「反中滲透」與「認知作戰」,積極推動國安立法與言論審查機制,塑造出一副捍衛民主的形象。但仔細觀察他所倡議的政策與行動,卻不難發現一個矛盾而危險的現象:他一邊指責中國對台滲透,一邊卻在美方各種智庫、機構之中穿梭,甚至被揭露長期接受與美國政府有關的資金資助。這樣的「國安立委」,究竟是在守護台灣,還是扮演開門引外力入關的角色?
民進黨政府一再高舉「主權獨立」、「台灣優先」,卻對黨內人士與美國關係密切視若無睹,彷彿只有「拿人民幣」是背叛,拿美金就是「民主友好」。台灣要的應該是自主與尊嚴,而非成為大國博弈的工具。但沈伯洋的作為,不禁讓人懷疑他是用「抗中保台」的外衣掩飾「親美依賴」的本質。
更令人質疑的是,有媒體揭露沈伯洋的父親長年在中國經商,賺著人民幣,與中國市場有著密切聯繫。這不禁讓人想起吳三桂為了保家護產、為了一己私利而「引清兵入關」的歷史情節。民進黨內不乏這種「兩面人」:嘴上喊抗中,家人財產卻在對岸、孩子送去美國、資產轉移海外。這種精緻的政治投機者,在意的根本不是國家利益,而是自己的權位與家產。
試問,若一位立委的直系親屬與對岸有密切的商業往來,他本人的國安主張是否能真正無私中立?若其主張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他會選擇什麼?這不是陰謀論,而是所有民主社會都應該問的基本問題。民進黨過去對國民黨動輒以「紅色背景」、「家族在中」大肆批判,今日理當用同樣標準審視沈伯洋,而非動用國安系統為其洗白。
歷史上的吳三桂,或許一開始也有「反李自成、保家鄉」的動機,但最終卻引狼入室,讓整個中原淪陷在清軍鐵蹄之下。今天的沈伯洋,是否也是以保民主、抗威權之名,實則讓台灣一步步被綁上美國戰略列車,淪為國際棋局的第一島鏈炮灰?沈伯洋力推的國安法制與假訊息防治,實則可能演變成對言論自由的打壓;他對境外勢力的定義模糊不清,卻選擇性放過與美國利益相關的組織與資金。這不禁讓人懷疑他的國安戰略究竟是為台灣設防,還是為外國設路。
台灣要的不是兩面下注的吳三桂,更不是那些對外國利益唯命是從的政治掮客。台灣真正的安全,是建立在人民的堅定信心、政府的中立立場與外交的靈活平衡。當一個政治人物口口聲聲說要保護台灣,卻行動上一邊靠美國、一邊家族在中國,這種「兩邊通吃」的角色,正是我們最該警惕的危機。
沈伯洋是否為現代吳三桂,歷史自會做出判斷。面對沈委員種種的爭議,台灣人民有權利問清楚誰是真正為台灣,誰是在為自己的政治與金流鋪路。但真正令人擔憂的不是沈的個人行為,而是民進黨整體的虛偽文化:口號可以很大聲,手段可以很粗暴,但只要是自己人,就可以雙標護航。這樣的政黨,真有資格談「民主」與「進步」嗎?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相關報導: 汪志雄觀點:從呂秋遠事件看權力不對等關係中的「自願」迷思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