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異常在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的症狀,但它對全身健康的威脅,卻像顆未爆彈般埋藏在無形之中。在台灣19 歲以上的成人中,高膽固醇血症的盛行率為17.3%,而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更高達19.7%。此外,21.3% 的人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的情況,還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成人有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的問題。整體來看,45 歲以上的民眾血脂異常的情況明顯增加,無論男女皆是如此,特別是65 歲以上的女性,其異常率甚至超過男性。
值得注意的是,血脂異常並非只是抽血報告單上的紅色警示數字。剛開始,身體可能沒有任何感覺,但若放任不管,它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深遠影響,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台灣十大死因的罹患風險,還可能引發其他意想不到的健康隱憂。
導致高血脂的不良因素
1. 三高問題與肥胖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血管就像河道一樣,會逐漸堆積「淤泥」—也就是膽固醇。當膽固醇愈堆愈多,血液就會變得混濁,血流速度也會變得不順暢;而這些「淤泥」,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容易被自由基攻擊而氧化,進一步引發發炎反應,讓「淤泥」變得更黏、更容易卡在血管壁,導致血管粥狀硬化而發生損傷。
除了膽固醇,還有許多危險因子會加劇血管「卡東西」阻塞的風險,像是過重、肥胖以及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因此,營養師提醒大家,務必要維持理想體重,並定期監測血壓、血脂和血糖狀態。必要時,也要依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進行飲食調整及藥物治療,確保血液流動順暢,降低相關健康風險發生。
2. 酒精
「舉杯同慶」的小確幸確實是許多現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些人甚至相信適度小酌能促進血液循環,對心血管健康有益。這樣的觀點是否完全正確呢?
首先,確實有部分研究顯示,適量飲酒可能有助於維持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一項涵蓋約7 萬名中國成年人的研究,透過問卷調查酒精攝取狀況,並分析參與者6 年間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變化,發現與從不飲酒或大量飲酒的人相比,適量飲酒者(女性每天0.5~1 份、男性1~2 份酒精)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下降得較慢。
看到這裡,許多人可能會把將喝酒當作維持身體好膽固醇的理由,但營養師還是要建議你先緩緩。首先,酒精在體內代謝後的「乙醛」,是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認定的一級致癌物,且與心血管疾病與失智症的風險增加有關。其次,根據美國史丹佛醫學院的研究,台灣人的酒精代謝基因缺陷率位居全球之首,近一半的台灣民眾缺乏乙醛去氫酶,這意味著,許多台灣人並無法有效清除酒精代謝後的毒性乙醛,進而使身體承受更大的健康危害。
(相關報導:
高血脂飲食怎麼吃?他每天少吃1物「不吃藥、不戒飲料」,3個月三酸甘油脂降回標準
|
更多文章
)
3. 高糖飲食
琳瑯滿目的手搖飲料店幾乎成為台灣的獨特風景,人手幾乎一杯的普及也成為國人普遍血脂超標的原因之一。大多數手搖飲料使用的糖,是一種名為高果糖糖漿(high fructose syrup, HFS)的原料,透過酵素將玉米澱粉中的葡萄糖部分轉化為果糖的混合物。由於高果糖糖漿的成本低且甜度高,因此逐漸取代傳統的蔗糖,廣泛應用於飲料和加工食品中。
根據台灣衛福部的建議,每日添加糖的攝取量不應超過總熱量的10%。也就是說,若每日攝取2000 大卡熱量,添加糖的上限應為200 大卡,相當於50 公克糖也就是10 顆方糖(1 公克糖提供4 大卡熱量)。然而,依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的數據,1 杯700 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糖含量就高達61.6 公克,相當於約12 顆方糖,一天喝1 杯就會超過每日建議的糖攝取上限。
掌握自我血脂健康的「慢老」元素
1. 地中海飲食
地中海飲食的好處早已廣為人知,但你知道它對於遺傳性疾病,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也有成效嗎?最新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不僅能改善家族性血脂異常,還能降低發炎指標。
2. 以植物性食材為主的飲食型態
隨著民眾對健康與環境永續的關注日益提升,愈來愈多人選擇以「植物性食材」為主的飲食方式。植物性飲食的優勢在於其飽和脂肪與膽固醇含量較低,不飽和脂肪卻較豐富,這樣的油脂組成結構對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尤其有效,並且能減少飲食中膽固醇的攝取和吸收。
此外,植物性食材富含膳食纖維、植物固醇、抗氧化物與多酚類物質,這些成分對預防血脂異常有顯著的作用。特別是膳食纖維,能夠與膽酸結合,使一些膽酸不會從腸道再吸收回身體,促進體內膽固醇的代謝,從而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
根據台灣的飲食指南建議,較健康的植物性食物選擇包括當季新鮮蔬菜、水果,以及未加工的全榖雜糧與堅果種子類,而蛋白質食材則可以黃豆及其製品為主,才是降低血脂風險的關鍵。
3. 益生菌
許多人都知道益生菌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不過根據2015 年一項與益生菌相關的醫學統合分析(meta-analysis)研究,補充益生菌還可能有助於調節血脂,降低血脂正常以及輕度高膽固醇血症受試者血管的「油膩」風險。
益生菌能透過抑制膽固醇的吸收與生合成,或與膽酸結合,幫助膽固醇代謝,從而改善血脂組成。因此,營養師建議,如果你想從日常飲食中獲取這些好處,不妨從無加糖優酪乳、無加糖優格、韓國泡菜、納豆等食物中攝取益生菌;或依照個人的健康需求選擇合適的市售益生菌產品,補充好菌來幫助你遠離血脂異常的風險。
其他與血管暢通不卡油有關的營養因子
1. 兒茶素
人體研究或動物實驗都發現,兒茶素能降低血中三酸甘油酯及總膽固醇含量。
人體研究發現,若連續喝6週富含兒茶素的烏龍茶,不但可以降低血脂肪濃度,還能使好膽固醇的濃度上升。
2. 橙皮素
主要存在黃色和紅色的水果中,橘子、柳丁、檸檬、葡萄柚等,或是柑橘類的果皮與果肉都富含橙皮素。
3. 山奈酚
為好的抗氧化劑,阻止壞的膽固醇氧化沾黏在血管壁上。
芥菜、青蔥、韭蔥、蘋果、葡萄、洋蔥、甘薯葉、花椰菜及柑橘類水果等都是好的攝取來源。
4. 楊梅素
莓類、葡萄、芹菜、菠菜、小白菜、萵苣、大蒜、甘薯葉、芭樂等。
5. 柚皮素
抑制血液中負責運送膽固醇的蛋白質(稱為apo B)之合成,並會加速細胞降解膽固醇的作用。
主要存在黃色和紅色的水果中,橘子、柳丁、檸檬、葡萄柚等,柑橘類的果皮與果肉中都含量豐富。
6. 紅麴
透過調節脂肪與膽固醇的代謝路徑,達到降血脂的效果。
作者介紹|吳映蓉、翁德志、李芷薇
從小愛吃垃圾食物,直到考上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才稍稍有些營養知識,甚至取得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研究所營養學博士,依然只是說一口好營養,飲食還是不健康,直到走出學術領域面對民眾時,才立志做一個專注營養教育及健康理念的實踐者。目前更極力推廣「抗老飲食從餐桌開始」的理念。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博士,擁有中華民國高考營養師證書與腎臟專科營養師證照,熱衷探索國內外最新的營養科學,致力將複雜的營養知識轉化為貼近日常的健康指南。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學士、碩士,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系法律專業組研究生。熱中於預防醫學,抱持「食物很簡單,營養學當然可以很秒懂!」理念,一心投入營養知識的推廣,用最簡單的語言與最清楚的圖解,讓學生族群、職場上班族到社區民眾都能秒懂營養學,為健康儲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