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公司於董事會會議中正式通過平均26.8%的票價調漲方案,並預計最早於上半年實施新票價。這是自1995年以來台鐵首次調整票價,意圖緩解財政困境。然而,台灣鐵路產業工會認為,此次漲幅遠低於實際需求,且員工權益似乎未被重視,恐無法達成改善經營狀況的效果。
台鐵票價調漲真能填補長年虧損嗎?
問題1:長期虧損嚴重
台鐵成立公司化後首年即虧損高達137.9億元,其中本業虧損超過101億元,工會表示,票價漲幅過小,政府補貼進展緩慢,使得此次調整對財務體質的支撐效果有限。
問題2:受制於政府政策
儘管公司化後號稱更具經營自主性,但工會指出,實際上仍受制於政府政策干預,此次漲價方案未能達到最低報酬率3%的預期標準,主因是政府壓抑調幅與補貼到位遲緩。
票價調漲的收入究竟會用在哪裡?
台鐵預計每年可因此多出40億元收入,但這筆資金的用途目前尚未明確公開,工會擔心,如果缺乏透明的財務規劃,資金可能無法真正用於最需要的項目,包含以下兩項目:
員工待遇:
目前基層員工薪資與其他國營企業相比相差近萬元,嚴重影響人才招募與留任。台鐵公司化後,僅高層如董事長、總經理薪資調升40%,而一萬多名基層員工待遇未見提升,與國營企業待遇落差越來越大,工會警告,如果無法提高薪酬與福利,將面臨更嚴重的人才流失與專業人力不足。
而台鐵在票價調整前夕宣布將夜間與危險工作津貼視為虧損,此舉被工會視為打擊士氣,認為不利於長期發展。
安全改革:
工會強調,這筆收入應優先投入安全設備更新與基礎設施升級,確保乘客的安全與服務品質。
勞工董事是否能保障員工權益?
決策過程缺乏透明度?台鐵公司董事會中有3席勞工董事,理應代表員工參與重要決策,然而,工會表示,員工並未能充分了解此次票價調整的討論過程。
工會要求台鐵董事會公開會議紀錄,讓員工知曉各方在票價調整中的立場與發言,確保工會代表能真正發揮保護員工權益的作用。
此次票價調整雖被視為減緩台鐵虧損的重要手段,但工會與業界專家普遍認為,若未同步推動透明財務管理、員工待遇改善與政策補貼落實,這筆額外收入恐難以解決根本問題,未來,台鐵能否改善經營體質、留住人才並提升安全標準,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