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研究探討了金錢是否真的能讓人快樂,結果發現,人類永遠不會滿足。我們總是想:要是擁有再多一點錢,就會更快樂一點。但當我們達到那個目標時,卻發現並非如此。對有些人來說,擁有的錢愈多,他們想要的錢就愈多。但矛盾的是,當擁有的錢更多時,帶來的快樂卻愈少。
最近我聽到一個故事,關於一對富有夫妻受邀參加一個超級富豪舉辦的派對。這位太太對她的先生說:「你知道派對主人一天賺的錢,比你一年賺的還多嗎?」有趣的是,她的另一半這樣回答:「沒錯,但我有他永遠不會擁有的東西:知足。」這是一個值得學習的寶貴教訓,不是嗎?
人一生要有多少錢才真的足夠?
我在一個貧困家庭中長大,錢永遠不夠用。雖然我不記得具體時間,但我想應該是我非常年輕的時候,就決定要透過投資房地產來讓自己變富有,因為我看到一些朋友的父母過著優渥的生活。
當時的我沒有意識到,我需要至少三十年來打造足夠的資產基礎,才能獲得渴望的可觀被動收入。我也沒有想過,這段過程中我會需要一份「真正的」工作,好好實踐延遲滿足與財務紀律,而且我會需要長時間工作並儲蓄,把我的錢拿去不斷投資。
當時我不知道,人得要在年輕的時候辛苦工作,才能在之後輕鬆過生活。我記得的是,我想在三十歲之前成為百萬富翁,在當時(距今已超過五十年以上),一百萬美元的價值遠高於現在。
那麼,多少錢才足夠?
一百萬美元在五十年前可能已經夠了,但現在要多少才夠?而你要怎麼辦到?卡爾.皮勒摩(Karl Pillemer)在他的著作《如果人生重啟:1000位人生專家教我的生命功課,那些不做會後悔的事》(30 Lessons for Living: Tried and True Advice from the Wisest Americans)訪問了超過一千位年長者(年紀介於八十歲到一百多歲),他希望在這群過著「富裕滿足生活」的人身上獲得獨到的見解與指引。
我從中發現一些有趣的觀點:
1.在這一千位受訪者中,沒人提到快樂的方法是你要努力賺錢、買任何你想要的東西。
2.沒有任何一人說你應該要和周遭的人一樣有錢或更有錢,來證明自己真的很成功。
3.他們完全沒說你應該以對未來的期待收入,來選擇現在從事的工作。
說得更清楚一點:
1.這些年長者並沒有說金錢不重要,因為它的確很重要。
2.他們不否認擁有更多的錢能讓自己更快樂,因為這很可能是真的。要記住,任何可以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真的問題,對吧?
但似乎這些年長者都了解一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足夠」。研究顯示,金錢的確能夠增加幸福感。柯利和我在寫這本書之前做了研究,我們發現,沒有一個已知的滿足點可以指出多少錢是足夠的;擁有更多收入幾乎讓每個人都更快樂,儘管每增加一塊錢所帶來的幸福感,會比前一塊錢來得少。有趣的是,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大思考,微解說》(This Will Make You Smarter)中說:平均來說,高收入者的情緒比低收入者好,但其中的差異大概只有大家以為的三分之一那麼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