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汽車(Nissan Motor)決定中止與本田汽車(Honda Motor)的合併談判,同時也一併拒絕對方收購提議,接下來將另尋其他合作夥伴結盟,雖然第一時間對外聲稱,優先考慮大洋彼岸的美國科技廠商,但如今全球財經媒體與市場,幾乎都將目光聚焦於鴻海(Foxconn)集團身上,好奇這個本就有意和日產結盟、同時也有進軍電動車市場計畫的製造業龍頭,接下來究竟會怎麼走。
《日經亞洲》報導中提到,隨著日產與本田合併破局,讓這家老牌車廠再次恢復「自由身」後,他們認為、鴻海未來有幾種接觸日產的方式:其一是等待現況業績低迷的日產決定,未來進行重組業務時,需要一個外部贊助商,一旦聽到任何可能的風聲,鴻海就能藉此提出投資日產的戰略計畫。除了以贊助商角色合作,另一個選項是加速收購進程,包含透過非邀約式的收購提案(uninvited takeover bid)。
All eyes on Foxconn's next move as Honda-Nissan halt merger talks https://t.co/Efq0PsEJyQ
— Nikkei Asia (@NikkeiAsia) February 6, 2025
不考慮日產目前的公司財務困境,單就該企業擁有的供應鏈、生產線、技術、品牌名聲與零件產能,假如鴻海與之深入合作,必然能讓擁有電動車夢的他們,在亞洲建立一個強大的電動車供應網路。日產在九州擁有大型生產基地,該地區又被稱為「日本矽島」(Silicon Island of Japan),因為該區域擁有台積電(TSMC)等諸多半導體與電池製造商。
伊藤忠綜合研究所(Itochu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員深尾三四郎(Sanshiro Fukao)表示,「隨著汽車產業進入『軟體定義車輛(SDV, Software-Defined Vehicles)』的時代,日產如能與擁有強大先進半導體採購能力的鴻海合作,這層結盟關係將極具價值。」所謂SDV,是指當汽車大部分的功能,都能透過軟體進行管理時,它能夠藉由軟體創造,駕駛與乘客全新的乘坐體驗與功能,並透過無線方式進行功能更新並提供服務。

事實上,回溯先前的報導,早在日產與本田正式啟動合併談判前,就曾傳出鴻海對這家老牌日系車廠「很感興趣」,而當中負責穿針引線的人,就是目前負責鴻海電動車業務的日本籍首席戰略官關潤(Jun Seki),他過往曾擔任日產第三號人物,一度被外界視為執行長人選之一。關潤當時選擇另一條管道,嘗試透過第三方、日產主要股東法國車廠雷諾(Renault)手中收購公司股份,藉此逐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透過代工生產蘋果(Apple)iPhone手機,發展為年銷售額超過6兆新台幣跨國大企業。鴻海2019年正式宣布,進軍電動車領域,並立下佔據全球電動車市場5%份額的目標,但雖然身為後起之秀、但鴻海似乎在電動車領域未能享有後進者優勢(second mover advantage),面對愈來愈多美國新創電動車相繼破產或倒閉,外加中國智慧型手機品牌小米(Xiaomi)同樣跨足電動車,種種逆風或挑戰都讓鴻海倍感壓力。

雖然日產本身在全球電動車市占率非常低,但身為傳統車廠與既有關鍵技術的價值,假使兩家企業真的能合併或結盟,勢必能讓彼此節省大把鈔票與時間,發揮出「1+1大於2」的優勢。可是,身為日系車廠知名招牌之一,即使如今的日產已經能自由地和鴻海接洽,這種來自外國的投資或併購意圖,必然會被日本政府盯上並嚴加審查。
這一點,從經濟產業大臣武藤容治(Yoji Muto)去年12月的發言,就能看出東京當局潛在的意向,武藤主動表達支持本田與日產合併,認為那是一種具有前瞻性的劇動,明顯地不希望日產被他國企業所併購。但如今兩大車廠終止談判,一名經濟產業省高層官員私下透露,「如今的日產,只能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他們已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