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喬專文:綠島歸來,記憶顯影

2025-02-08 05:50

? 人氣

燕子洞礁石與白沙灘上,思想與行動的身影,在時間中穿梭。(攝影:余嘉榮)

燕子洞礁石與白沙灘上,思想與行動的身影,在時間中穿梭。(攝影:余嘉榮)

序場 登島

選擇春寒料峭登島,雖有些偶然,也非全偶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海風中,冬日寒流,在枯索中留下的痕跡,顯得格外冷冽,和記憶中的孤島,彷彿有著某種遙相呼應。在紀念碑所在的草坪上,環顧四週,高牆在藍天下,捲著帶犀利尖刺的鐵蒺藜,火山岩在弧線環繞的海岸上,留下酷烈的想像。冬陽下,拍打上礁岩的浪花,像似從時間彼岸傳來的信息,迢遙而激切…。

抵臨後,映入眼簾的是碼頭的凌亂。甚至,令人難以想像,曾經的囚禁之島如何轉入當下的觀光之島。我在某種介於暈眩與復原的失衡點上,穿越過冬日猶在腦海中浮沉的濤聲。碼頭上,一種特殊的身影是:駛著緩速摩托車,四處張望並開口朝向旅行者身旁,叨唸著租車的價碼。

不久後,一個大肚子男子,滿嘴檳榔汁液,開著一部藍色落漆、引擎蓋上凹了小洞的一部舊車,停在我們腳跟前。男子下了車來,和我簽了一張紙上的表格,我付了一筆租金,便完成租車手續,田野調查之行正式啟程。

場景1 野百合

記憶,黑白留影。單純就是讓時間從身後,轉身到當下的眼前與未來。這樣想時,我們已經在紀念碑前的環島公路旁停佇。浪花在礁岩上,旋轉著容易被想像為飛翔的舞姿。我想,這樣的想像,對於囚禁的島嶼而言,並沒不好;但,難免會在記憶的迴廊間,留下因為化約而形成的浪漫渴盼。轉個身,火山岩在浪濤中以各種想像的形象現形。靠近山洞狀的岬角下,攝影者舉起相機,在陽光與暗影交錯的坡面上,開始為記憶的當下,按下快門。

他,蒼蒼白髮滿覆此生智慧與革命情懷;情懷在叛逆的1970年代,讓他以思想化作行動,南北串聯,是戰後第一波學生運動的先行者。然則,他說:他們是台灣第三波左翼革命運動。串聯期間,行跡與秘密行動曝光,多人被牽連並逮捕!那時,他在成大讀書:經常跨過校園後方的鐵道,攀上進站中緩速下來的火車。列車長進到車廂查票,他和伙伴穿越車廂外,爬上行駛中的車頂,從車廂另一頭下來,避開查票。因為,學生搞革命,口袋空空,跑票以完成任務,在我想,早已具備叛逆體制的體質。

腦海中繞著他的口述,記憶以一種恆常超越時間的感知,再次提示著革命者逆風潛行的身姿與形象。那一時刻抬頭,在火山岩隙縫間,一株綠色植物張開瓣狀葉脈,堅毅逆生,讓人聯想起早春開花的野百合。現在,冬日未盡,寒流仍在海邊隨浪起伏;一旦,冬夜過後,野百合將迎向春日朝陽。冬日到訪,從台東富岡漁港一上船,便波濤洶湧,如浪翻天。先是浪濤間激切浮沉,登岸後,在火山岩山洞的岩壁上,發現一撐在岩壁上的野生植物,寒冬中仍怒放著生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