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芝,曾痛批《108課綱》是「無恥課綱」而一戰成名。近日她出版新書《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108課綱中的文化缺席》,7日在台北國際書展舉行新書發表會。由於現場一位女大生的提問,意外掀起一場關於「讀過〈廉恥〉就會有廉恥?」的論戰。
學生對文學感受力愈形薄弱,問題出在歷史常識知識都不足
區桂芝回顧了新書出版背後的想法轉折,從出版公司邀稿,到投入趕工寫作,中間經過了1年的時間。這本書最後呈現出來的內容,主要涉及區桂芝最在意的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國文課本裡失去了這麼多重要的文學名家,他們的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因為他們提供了人類,或者起碼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一個又一個不同的面貌與生命感悟,從而給了不同時代不同人們的不同啟發。
中華民族5千年文明得以延續下來,區桂芝認為,因為有這些文學大家記錄了他們最可貴的生命成長與心路歷程,以及時代的滄桑,或是他們站在哲學高度的思考,都使得我們的民族能夠在時代浪潮中不迷失,並使得文明可以傳承下來。區桂芝分享了她在教學現場,很清楚地感受到孩子們對於文學感受力愈來愈薄弱,原因在於學生歷史常識和知識的不足。

以已故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生前致力推廣的華人本土心理學為例,區桂芝反問現場聽眾,我們什麼時候可以用中國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民族、檢討自己民族的性格,以及我們這個民族該往哪個方向去?區桂芝直言,「西方價值真的為我們帶來安定了嗎?如果是的話,我們今天就不必如此迷茫,社會也不會有一層又一層大家覺得不可思議的狀態出現。」
民族脊梁能挺住無數外患,關鍵在於品格要求高於意識形態
區桂芝在意的第二件事件,則是「禮義廉恥」。她認為此乃我們民族的品格要求,高於一切的意識形態。因此區桂芝在新書的第2部分,專門談論了中華民族對於品德的追求,也是書名「千古追求」的由來。她說,中國人幾千年以來,不管叫做唐宋元明清,或叫做中華民國,無論遭遇多少外患,民族脊梁能夠挺著,就是我們沒有忘記祖先的來源,知道我們要的品格是什麼,更不會忘記要把子孫帶到何處去。
2023年12月4日,區桂芝在第3場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總體檢記者會上,痛批《108課綱》是「無恥課綱」,不只引發熱議,影片被上傳到網路後,她也飽受攻擊。不過,區桂芝感念她將近30年前所教的一位學生,還記得當年她在課堂所言,「讀書人必須要有骨氣,但不要有傲氣」,並用這句話回應網友的批評。區桂芝說,這位學生還將這段話告訴自己的孩子,她相信這是一個有脊梁骨的家庭,中國人最重視的就是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