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上,總體經濟發展的最高階段是追求全球化,擁抱自由貿易。傳統上,全球化的基本邏輯是透過古典經濟學所講的比較優勢來進行國際分工,以實現自由貿易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但是現在,人們不只要考慮經濟利益,也要考慮安全,從人身安全、個資安全、供應鏈安全,一直到國家安全。此時,地緣政治的思考切入總體經濟的邏輯。
全球化的真相,不只是根據經濟邏輯展開,同樣也受到地緣政治的驅動。換句話說,地緣政治與總體經濟之間的微妙關係,其實就是全球化與地緣政治互為表裡、彼此滲透,形成一個全新的視野。
想要理解全球化與地緣政治的關係,可從4個階段帶出川普新時代的影響;首先第一個階段,地緣政治的考慮切入總體經濟,美國決定把中國拉進全球化的浪潮,融入國際資本主義體系。
在1970年代,美國決定拆解冷戰時期的社會主義陣營,不但要避免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崩壞的中國被蘇聯拉過去,而且還要採取主動戰略,聯合中共對付蘇聯。於是,先有1972年2月尼克森總統的訪問中共,然後有1979年1月卡特總統與中共的建交。1978年12月,中共11屆三中全會才剛剛確立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大轉變,人們還不知道所謂的改革開放究竟會如何進行以及有什麼成果。
到了1990年代,地緣政治出現重大變化,蘇聯在1991年12月底宣布解體,讓美國的「聯中制蘇」策略終於看到成果,但也到了功成身退的時候。
美國看待中共的角度起了變化,轉成要透過「接觸政策」,希望能造成中國和平演變,經濟能轉型成市場經濟,政治能展開民主化進程。台灣與韓國的民主化,讓美國相信經濟繁榮將可望促成政治改變。
於是,美國在整個九零年代不斷支持中共的改革開放,將貿易與人權脫鉤,對中國提供出口市場,給貿易最惠國待遇,最後協助中國以開發中國家地位在2001年底加入世貿組織。在美國的強力支持下,改革開放果然取得重大成果,被中共自己形容為「大國崛起」。
中國的經濟條件透過全球化得以充分發揮,先從「兩頭在外,來料加工」做起,用土地與勞力這兩項不可移動的生產要素,藉此吸引可移動的資本與技術,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之後,由終端產品的組裝向上游推進,也建立起供應鏈。
在第一個階段,地緣政治的因素起到驅動與主導的作用,把中國經濟拉進全球化的浪潮裡。
步入第二階段,全球化回過頭開始改變地緣政治,大國崛起的中國逐漸挑戰美國所主導的國際秩序。從1992年鄧小平南巡廣東,重新啟動改革開放,經過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的第一任,用了20多年的時間,把中國經濟從文化大革命後期的一窮二白,拉高到經濟總量全球排名第二,出現了大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