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智研發把「垃圾變黃金」,登上經濟學人特輯!

2018-10-05 15:47

? 人氣

廢棄物議題全球關注,除了減少垃圾量之外,如何回收再利用是另一重要課題。來自台灣的「小智研發」(Miniwiz)創立10多年來致力把垃圾變黃金,登上英國「經濟學人」特輯。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刊出「垃圾堆」(A load of rubbish)特輯,探討全球廢棄物議題,開頭就介紹開發環保建材的「小智研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哈佛建築碩士回台開發環保建材,成就屢獲世界肯定

取得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學士、哈佛大學建築碩士的台灣環保建築師黃謙智於2005年返台創辦小智研發,開發環保建材與低碳消費產品,曾在2012年獲頒紐約年度傑出創業家,並在2015年的世界經濟論壇(WEF)獲頒「科技創新先鋒獎」。

今年40歲的黃謙智在2010年替台北花博園區設計的遠東環生方舟館,利用152萬個回收寶特瓶,再製而成48萬個寶特磚。研發全世界第一台移動式回收站TRASHPRESSO,入圍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的比斯利年度設計獎(Beazley Designs of the Year),藉由打造移動方便、自動化,以太陽能板自主發電的工業級垃圾回收站,進一步解決垃圾問題。

經濟學人報導,黃謙智原本想在紐約創業,但沒有成功,因為和他一樣想要減少全世界垃圾的志同道同夥伴並不多;然而,他回到台灣卻找到許多有相同想法的台灣人。

報導指出,台灣是回收模範生,家庭與商業垃圾資源回收率52%,工業垃圾資源回收率更高達77%,不僅媲美德國及南韓,也遠高於這兩項回收率分別為26%與44%的美國。

台灣回收業每年創造超過20億美元收益,今年的俄羅斯世界盃足球賽,晉級32強的球隊更有高達16隊使用台灣回收寶特瓶製成的環保紗球衣。

全球陷垃圾危機,愈有錢的丟愈多

報導表示,從工業革命初期以來,西方經濟體信奉「拿取、製造、丟棄」(take、make、dispose)模式,不過在20世紀,歐美製造的垃圾和開發中國家如中國等相比,根本是小巫見大巫。

根據「世界銀行」報告,全球在2016年共製造20億噸家戶垃圾,較3年前增加2億噸,等同每天每人製造740克垃圾,這個數字甚至還不包含總量更多的工業垃圾。而民眾一旦更有錢,就會消費更多,卻也丟棄更多。先進經濟體人口僅占全球的16%,製造的垃圾量卻占34%,開發中國家正在迅速迎頭趕上。

垃圾問題的急迫性無庸置疑。印度最高法院今年7月警告首都新德里市政當局,城市已經要被「垃圾山」掩埋,要求當局儘速清理。印尼有些河面飄滿垃圾,甚至連河水都看不見。印度孟買8月間在2天內就從海岸清除1萬2000噸垃圾。

印度孟買阿拉伯海灣的海濱,塑膠垃圾堆積如山(美聯社)
印度孟買阿拉伯海灣的海濱,塑膠垃圾堆積如山(美聯社)

不過好消息是,全世界的政治領袖與大眾都逐漸認知經濟、生態和廢棄物的平衡問題。許多開發中國家的政府意識到,如果不花錢處理廢棄物,就得花更多錢處理廢棄物帶來的後果,例如健康問題。

台灣花20年,從「垃圾島」變回收模範生

報導表示,垃圾問題不像氣候變遷一樣會帶來世界末日等級的挑戰,相對容易解決得多,只要開始清潔與回收,就可以立即見效,且可以產生良性循環。若民眾可以迅速看到行為轉變帶來的成果,也會更樂於採取行動。

《經濟學人》報導以台灣為例,指出台灣在1990年代經濟發達、生活水準提高,消費能力卻超越清除垃圾的能力,成為「垃圾島」。在1993年,台北市有1/3垃圾沒有確實收集,更不用提回收。到了1996年,有2/3的垃圾掩埋場飽和。

當地政府為了解決垃圾問題,興建24座焚化爐,也刺激垃圾減量活動,並在生產者延伸責任(EPR)制度的推行下,讓生產者負擔更多的環境責任,這個制度也延續至今。

此外,家戶必須為不可回收垃圾支付處理費,違法傾倒垃圾會面臨高額罰款。種種制度推行下,目前台灣每人每天丟棄的垃圾量為850克,與20年前的1.15公斤相比大幅降低。

責任編輯/趙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