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獲得內定?先回絕其他公司再說」日本企業祭出不擇手段套牢新鮮人

2016-08-17 15:17

? 人氣

自從日本邁入就職冰河期後,不只工作越來越難找,企業近年來更紛紛祭出惡質的招募手法,讓社會新鮮人的求職壓力一年比一年大。高壓又漫長的求職過程讓準畢業生身心俱疲,求診精神科的人數連年爆增,還沒正式踏入社會,就先受到艱困考驗的洗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企業祭出不擇手段

大部分學生多半是同時應徵多間公司,再從中選擇要去哪間公司就職。不過,根據 NHK 報導,有許多公司為了確保求職者最後一定會到該公司任職,在招募過程中會提出許多不合理的要求(就職活動終われハラスメント),例如:

1. 要求學生馬上回絕其他應徵中的公司,才能拿到錄取通知
2. 要求學生立刻簽署「到職同意契約書」
3. 強制學生在求職季參加該公司合宿,避免學生去其他公司面試

企業用這種半強迫的方式阻止求職者去其他公司面試,讓許多學生不知該如何是好。

02.jpg
對日本大學生來說,找工作幾乎等同於決定未來數十年的人生。(圖/diloz@flickr

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同台灣教育部)調查,在受訪的 82 間大學中,就有 7 成曾輔導學生面對求職時遇到的不合理要求。日本大學生與台灣不同,多半從升上四年級時就開始找工作了,若順利收到企業的錄取通知,等至隔年畢業後就能直接就業。也因為如此,日本幾乎所有企業都會在這個時間開始徵才活動,深怕錯過招募新人的好時機。

注重禮節的日本企業也開始發無聲卡

除此之外,在乎禮節的日本社會,以往基於禮貌以及顧及企業形象,就算不錄取應徵者,也會主動發送感謝函。但根據東洋經濟調查,近年有越來越多企業改發「無聲卡(サイレントお祈り)」指的是就算不錄取也不主動通知,讓面試者空等的形況。

03.jpg
企業暗中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讓求職中的學生進退兩難。(圖/k14@flickr

在調查中,有高達 4 成的日本大型企業會發無聲卡,不只讓找工作的大學生無所適從,也令許多求職者感到不滿。許多學生坦言,「無聲卡讓人感覺非常失禮,感受不到這是作為企業的待人之道」、「就算是罐頭回覆也好,也該通知一下應徵者,讓人心裡有個底」、「對於發無聲卡的公司不會有什麼好印象。」

在看似沒有終點的求職過程,求職者只能在精神處於極度不安的狀況下被動地等待通知,最後更可能只換來一張無聲卡。根據 NHK 採訪,精神科診所的門診數也因此較往年大幅度地增加,甚至有學生因長期的精神壓力而罹患憂鬱症。

04.jpg
不知道未來該往何處去的心理壓力,壓垮了許多求職者。(圖/kjmniemi@flickr

某位因為求職壓力過大而罹患憂鬱症的日本大四學生表示,「原本面試時相談甚歡的企業,突然就沒了音訊。之後我整個人變得疑神疑鬼的,每天都抱著手機不放,深怕錯過任何通知。」更有另一名大四生在面試完自己的「第一志願」企業後,該企業居然打電話跟他說「你在面試時表現優異,希望你別再去其他公司應徵(即該公司會錄取他之意)」為此,他婉拒了其他公司的面試,沒想到在這之後卻沒再接到來自該公司的通知。至今,他已經連續收到 17 家公司的無聲卡,「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他說。

企業:總不能告訴面試者「你是備胎」吧?

對於日系企業而言,在面試過後會依照面試者的表現分為 A、B、C、D 四個等級,發給 A、B 等級的求職者錄取通知,D 等級的求職者感謝函,對 C 等級的求職者則暫不通知,等到確定尚有空缺職位後,再從中進行篩選。

05.png
日系企業慣用的選人方式,讓得到無聲卡的人只能枯等。(製圖/賀照文)

站在企業的角度,無聲卡反倒是一種保險,確保有足夠的「候補人員」。某廣告公司的人資表示,「如果無法招滿新進員工的話,負責人在公司內的評鑑分數會下降。」為了確保每年有足夠的人員加入,企業才出此下策。

求職者如何面對不合理的要求?

對於此現象,專研青年勞動的法政大學教授上西充子說明,「『無聲卡』像是惡作劇,無形傷害了未來將在社會上活躍的青年們。至少在面試、招募結果通知上,明確且誠實地告知期限,是企業應盡的最低義務。」

對此,由日本企業組成的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日本経済団体連合会)雖有要求企業自律,不過目前仍未有明確的規範保障求職者的權利。台灣雖然不像日本有統一流程的徵才季,但不論企業規模大小,發「無聲卡」早已成為一種常態。企業明確地回應,是否能夠讓求職者減少空等的時光,早日找到心儀的工作呢?

06.jpg
人人希望求職路順利好走,現實卻常常充滿困難。(圖/31029865@N06@flickr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