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是中國人,「靈體附物」早現於唐朝!《阿拉丁》故事中的神祕異國想像

2019-06-20 11:20

? 人氣

《阿拉丁》故事背景來自中國(圖/IMDb)

《阿拉丁》故事背景來自中國(圖/IMDb)

《一千零一夜》的作者群是巴格達皇宮裡哈里發的食客們,他們平日的工作,就是與哈里發一起用餐,在餐席中講述睿智的話語、或是講述來自阿拉伯世界或是遠自海外的各種故事。

公元789年,阿巴斯王朝的極盛期,世界的中心就是巴格達,世界交通最繁忙的海域就是印度洋。歐亞非大陸是整個已知世界的邊界。太平洋與大西洋的事,都是遙遠的世界邊陲,例如茹毛飲血的歐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把巴格達想成紐約、洛杉磯,把哈里發宮殿想成好萊塢,這裡就是全世界的故事相互較勁的戰場

阿拉丁故事來自中國

阿拉丁的故事來自中國,這樣的設定來自說故事的食客,食客通常也是聽來、蒐集來的;更早的來源是往來印度洋的水手們,他們再從更遠的地方聽來的。

知道阿拉丁是中國故事,值得追尋的點是,油燈在故事中的角色是甚麼?中國很早就有用燈籠照明的習慣,但中國的玻璃工藝並不發達;顯然不是類似近代歐洲的油燈照明形式。而在阿拉伯故事中的版本,油燈是銅製的,很顯然也不是中國的器物。

靈體附物的案例早於唐朝出現

油燈的原型到底是甚麼?是阿拉伯原生的器物假託中國來源,抑或是中國真的有在用類似的物品只是調整成伊斯蘭世界的造型版本?現在可能已經很難追究,但是可以知道的是,跟一千零一夜同時期稍早的盛唐(唐玄宗時期),照明工藝絕對已經發展至一定的程度,就算長安城內有夜間管制,夜生活不比宋代發達,起碼大明宮內絕對是夜夜笙歌的。

至於有「靈」附身在器物內,則最早在唐傳奇裡已經可以發現了。這樣的設定一直到了《烏盆記》或是《聊齋誌異》,只能說對中國人來說都是合情合理的物理現象(?)

不管阿拉丁來自中國是食客說書人的設定,或是最符合推理的:是從遙遠的東方一手一手地透過往來水手傳播到巴格達哈里發宮殿裡,這裡形成的是一種「想像中的中國」;或者可以說是,西元八世紀的世界中心巴格達的造夢工場「巴萊塢」(請原諒我暫時用這個有點聳的組合字)所生產出來的中國印象。

就好像二十世紀的好萊塢塑造出來的任何一個異國他鄉印象一般,符合真實與否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如何共享這樣的符碼,分泌出意義、異國性(exoticity)的想像、以及帶有神秘性、情慾、享樂等等票房保證元素的結合體,充填那些衣食無虞、盡享太平盛世的伊斯蘭世界仕紳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成為娛樂消遣。

或者也可以這樣說,就是因為推給神秘的中國,所以油燈擦一擦會出現精靈,街頭小偷可以一夜致富還娶得美人歸這種挺違反常識的設定也就能獲得不需追究的諒解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李律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