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企業界不長進至斯 竟要政府以租稅優惠幫忙留員工!

2015-10-03 12:11

? 人氣

經濟部產創再搞減稅,行政院還加碼給關鍵員工課稅優惠。(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經濟部產創再搞減稅,行政院還加碼給關鍵員工課稅優惠。(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行政院提出產創條例修正草案,結果是玩數十年的減稅老梗為主軸;行政院甚至還「加碼」,給予企業給「關鍵員工」的限制型股票時的課稅優惠。坦白說,從過去多年案例看,想要減稅救產業,最後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要以此助企業留人,更是問題多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租稅負擔率長期在12-13%之間低盪,是全球租稅負擔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年年赤字預算,中央政府債務餘額節節升高到5.5兆,如加上地方政府的1兆,就達6.5兆;再加上各種各種潛在負債,就一口氣飆到20兆左右。台灣有多少減稅的本錢,這些數字一目瞭然。

如果減稅真能提升產業層級、振興經濟,最後能在經濟擴張中賺回減去的稅也罷,但大部份時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大降遺贈稅,說富人把錢匯回不再逃稅,所以遺贈稅反而可增加(或至少不減少),實際上每年遺贈稅就減少近百億,還造成炒房惡果;說把企業的營所稅從25%降到17%,可以有擴張的經濟效益、提升經濟成長、吸引外資進駐,但幾年下來,台灣吸引的僑外投資不增反減,數量是亞洲國家中倒數幾名。

回顧過去,台灣從促產條例到產創條例,給予企業投資的租稅優惠一直存在,學者估算這麼多年下來,減免了大概有1.3兆的稅。這些租稅優惠確實在當時可增加一些投資,但從結果論看,顯然未達到要「促進產業升級」的目的,企業得到的減稅未必用來增強本身競爭力。我們看到那些得到減稅優惠多、規模龐大的「N大慘業」的結局,當知減稅絕非萬靈丹。

對企業而言,減稅當然是多多益善、絕無拒絕之理,但是否增加投資、提升技術,則各有盤算。對政府而言,其實要增加投資、提升產業層級,可以作、也需要作的事很多,但減稅卻是最懶惰的方式─顯然經濟部是數十年如一日的懶惰、無能;連要打破低薪,經濟部都不設法提升產業附加價值能力,還是只會要「減稅救低薪」。經濟部行走江湖似乎只有減稅一招,但以過去例子看,最後多是稅損確定、效益難有。

至於為因應國內科技界人才被挖角之風,行政院的「加碼」,也是問題多多、爭議十足。首先是「關鍵性員工」這個名詞如何定義,大概就夠吵上半天了;在企業待過的人都知道,不論用年資、職位定義,都大有問題。再來是同樣一家企業的分紅配股,結果甲、乙員工面對的稅賦是「一國兩制」,說不通吧?

更何況,真要留下「關鍵員工」,該付出、努力的當然是企業,對員工的薪資、分紅、福利、職位、工作內容、甚至職業前景等,企業應該提出有吸引力的方案,才是正道,豈有叫政府以更優惠的課稅方式幫忙留人?

這幾年國內科技業者確實面臨人才流失危機,挖角者除了主要競爭對手的韓國企業外,更多的是正在崛起中的中國科技企業。他們往往以數倍的薪資、更高的職位、更廣闊的舞台來台挖角。

如果換個角度看,其實是這些專業人士的「市場價值」都被嚴重低估,在國內企業中工作是委屈了。企業界不思提出更好的條件留人,反而是極力要以營業祕密法卡住員工跳槽,或是由政府給予「關鍵員工」課稅優惠,不長進至此,難怪競爭力要下跌。

經濟部還是多作點紮根工作,改善投資環境,產創的減稅就免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