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洞不是洞而是一顆球?《星際效應》幕後的科學與想像

2015-05-28 14:24

? 人氣

為什麼黑洞不黑,上下圍繞著一圈「光環」?(圖/擷取自youtube)

為什麼黑洞不黑,上下圍繞著一圈「光環」?(圖/擷取自youtube)

電影《星際效應》(Interstellar)是導演諾蘭(Christopher Nolan)至今最大手筆的電影,被封為IMAX影史上的經典之作,諾蘭以膠捲拍攝全片更是逼得影迷非得買票進電影院觀賞不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過去拍照、錄影都是使用底片膠捲,直到現在許多攝影玩家還是鍾情於底片,因為即使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數位相機愈做愈小巧、使用起來更方便,底片細膩的成色效果與質感層次仍是數位成像無法企及的,就連諾蘭也說:「底片的畫質是無可比擬的,它有最廣的色域,最高的分辨率,膠片拍的電影才是真電影。」

然而,使用膠片攝製電影的成本昂貴,畫質自然但還要另外處理,保存起來也不容易,而且每放映一次都會有耗損的問題,因此數位逐漸成為電影的主要拍攝方式,看到膠片電影的機會越來越難得,就也是為什麼《星際效應》值得進電影院看的原因之一。諾蘭在《星際效應》中更有將近75分鐘的時間用70厘米膠片拍攝,音畫品質都比標準規格的35厘米膠片更上層樓,呈現出巨幕電影的壯闊與浪漫。

《星際效應》中太空梭穿越蟲洞和黑洞的畫面引人入勝,炫目的視覺與逼真的音效讓人身歷其境,感覺就像隨著主角一起進入浩瀚的星際世界。《星際效應》是一部根據確立的物理定律構想的科幻電影,也是第一部正確描述黑洞的好萊塢電影,由當代蟲洞大師、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索恩(Kip Thorne)擔任科學顧問,片中情景都是以人類實際會看見、體驗到的方式來呈現,可說是科學理論與電影工藝的完美結合。

這部電影根植於現實科學,位於人類知識的最前端,因此看完電影許多人都會問:蟲洞竟然不是洞,而是一個球體?為什麼黑洞不黑,上下圍繞著一圈「光環」?米勒的星球如此靠近「巨人」黑洞,為什麼不會被它吞噬?

電影上映半年後,《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終於出了中譯本,索恩將片中艱澀的天文物理知識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娓娓道來,寫成普羅大眾都容易親近的幕後設定集。看完電影,你還蟲洞、黑洞傻傻分不清楚嗎?別再到處問人了,科學顧問索恩直接幫你解答!以下節錄部份書中內容:

「蟲洞」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

天文物理學裡的「蟲洞」名稱出自我的恩師約翰.惠勒,靈感來源是蘋果的蟲洞。對在蘋果上頭爬行的螞蟻來說,蘋果表面就是牠的整個宇宙。

如果一個蟲洞貫穿了蘋果,螞蟻就有兩種方法可以從頂部前往底部:繞過外側(走過牠的宇宙),或是進入蟲洞。走蟲洞的路程較短;那是從螞蟻宇宙的一側到另一側的捷徑。

蘋果裡頭被蟲洞貫穿的美味多汁的內部,不屬於螞蟻宇宙的一部份。那是一個三次元的「體」或超空間(第四章)。蟲洞的壁面可以被想成螞蟻宇宙的一部份,它的次元特性和宇宙是一樣的(兩個次元),而且蟲洞的入口處可以連上宇宙(蘋果的表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