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四處流竄,在現代該如何抵禦錯誤資訊?

2018-09-22 14:00

? 人氣

假新聞四處流竄,我們到底應該如何防範?(圖/Flickr)

假新聞四處流竄,我們到底應該如何防範?(圖/Flickr)

編按:有人說,有一種病正在荼毒這個時代裡的每一個人,如同癌症一般,緩慢地、無聲地不斷蔓延開來,這病,正是近期開始被關注的「假新聞」。我們應該如何抵抗這樣的病灶?請看本文仔細、詳盡的解析。

「假新聞」(fake news)只是「資訊錯亂」(information disorder)之一,錯亂的型態與本質有程度上的差異;有時候只是查證不確實的「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有時候是扭曲事實、真假混合的「作假訊息」(mal-information)。上開兩種訊息的破壞力與禍害效果,遠遠不如「惡意訊息」(dis-information)對於社會秩序甚至國家安全的威脅與損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依據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2017年9月27日對於「資訊失序」(Information Disorder: Toward an interdisciplinary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policymaking )的研究報告,依據訊息的傷害性(harmful)與錯誤度(false),可將所有資訊分成三種類型:

(1)「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

(2)「作假訊息」(mal-information)

(3)「惡意訊息」(dis-information)

「錯誤訊息」縱有錯誤內容,但不會製造損害,社會大眾容易判斷內容的錯植或誤接;「作假訊息」置入錯誤資訊且與真實資訊混合,一般狀況下不容易辨識何者為真、何者造假,整體內容企圖對特定人或特定團體造成損害;「惡意訊息」則是有系統性作假,故意造成有目的性的損害,對於特定人士或特定團體、組織能夠發揮一定程度的殺傷力。

「假新聞」至少有兩種傳播效應,其一是擾亂資訊的真實與虛假,致使社會大眾不容易辨別內容的真實性,也無法順利剃除虛假資訊;其二,對於可以驗證的真實事實,假新聞可以發揮干擾作用,致使社會大眾困惑與質疑,分化社會、弱化信任,製造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對立。「假新聞」的組成要件,依上開三種類型的訊息分類而論,一定包含「作假訊息」與「惡意訊息」,並非純粹是「錯誤訊息」。不會造成任何損害的新聞,就不是「假新聞」。

現行法令體制下,《刑法》對於謠言煽惑所引起的妨害秩序,定有「恐嚇公眾罪」、「煽惑他人犯罪或違背法令罪」、「煽惑軍人背叛罪」等刑事處罰,最重為五年有期徒刑,最輕也有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約當新台幣3萬元)。《有線廣播電視法》、《廣播電視法》、《衛星廣播電視法》對於「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製播新聞違反事實查證原則,致損害公共利益」等情狀,定有最高200萬元的行政罰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