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飛機棄用化石燃料─減碳的理想與現實

2022-01-07 07:54

? 人氣

現有技術要讓大型客機「棄化石燃料」仍無可能,這也是減碳的理想與現實難以調和的一面。圖為波音737 MAX飛機(AP)

現有技術要讓大型客機「棄化石燃料」仍無可能,這也是減碳的理想與現實難以調和的一面。圖為波音737 MAX飛機(AP)

在今年的新年演說中,丹麥總理佛瑞德里克森宣布要在2030年前國內航班棄用化石燃料。這個宣布相當震撼,引來正反評價─肯定者讚美其理想,批評者指為「說白話」,因為現有技術不可能達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案例,算是如實又恰當的反應出減碳最大的問題─在理想與現實間的難以調和。

北歐一直是環保的典範,當各國還在努力衝綠電、「去煤電」以減少化石燃料發電時,北歐國家算是早早就降煤電到1成左右,可望實現零煤電的水準,而且綠電比例也高,如丹麥雖過6成電力來自風與太陽能,水力資源充沛的挪威更已接近100%發電來自綠電。

在電動車方面,北歐也是領先群倫,挪威新銷售汽車中有8成是電動車,丹麥是有6成為可充電汽車(包含純電動車與油電混合)。先前丹麥的目標是在2030年前把碳排放降到1990年水準的30%,這次宣布國內航班要棄用化石燃料,更是「激進之舉」。

會有此政策目標,依照其總理德瑞德里克森的說法,是認為「旅行就是生活,所以我們飛行」,而飛機消耗大量化石燃料,是碳排增加的重要來源之一,「當世界上其他國家動作太慢時,丹麥必須帶頭,把門檻拉得更高」。

用白話文講,丹麥要當領頭羊,示範如何讓飛機也減碳、不再用化石燃料。但問題是:棄用化石燃料後要用什麼當燃料?

一般最直覺的反應當然是:電力;世界各國不是就要淘汰燃油車,以電動車替代嗎?只是在飛機上,有實用性與商業價值的「電動飛機」,先撇開成本不談,在現有技術下恐怕完全無可行性。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他那本談氣候變遷的書中,有很明確的解答。

他說 他的好友巴菲特在談到飛機如何去碳化時問:「為何不把電池裝上巨無霸客機?」原因很簡單:現有飛機升空時有,燃料就占了20-40%」,但如果要實現與此化石燃料相同方能量,「需要35倍重方電池才能實現」。最後是飛機重到無法升空,或是飛機全部載重都耗在電池。

只要想想現有電動車的情況,就不難理解其問題。電動車主要的重量就是電池,每家車廠都必須在電池重量與最長續航間求其平衡;而電動車還可不斷找充電樁充電,跨洲的飛機、船舶可無電可充,一定要「一次帶足」,因此電池就變成其「不能承受之重」。

丹麥宣布是從國內航班作起,可能就是考量到電池重量因素,但即使是國內航班,現有技術上電池仍是在以承受的重量。除非技術有重大突破,否則電池不可能輕巧又強大到足以作飛機、船舶長距離的動力。

另外一種是空中巴士已投入研發的「氫動力飛機」,但這種能源使用在技術上同樣不成熟,日本算是最熱衷與最早投入研究氫動能的國家,主要是用在汽車上。但這項技術的成熟度尚不足,從全球當道取代油車的是電動車而非氫能車即看出。空巴說希望2035年前投入使用,是否能成尚待觀察。

這也是為什麼丹麥總理在承認「達到這個目標很難」的同時,也說出「目前還不知如何做到」。

其實,類似這種「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情況,充斥在減碳的各種事項中。各國為減碳要「以氣代煤」去煤電,但搞到讓能源價格大漲、缺電停工,就讓大部份國家都受不了,不得不放鬆─說白了就是「走回頭路」;說要減碳,曾被環保人士列為惡魔的核電,也開始得到不同評價,本周歐盟甚至為是否要把核電列為「永續綠能」而爭執不休,連屬火電的天然氣都可能列「過度性綠能」。

這些爭執、妥協,其實就是無論各國多重視減碳,終究還是希望擁有價格不能過高又充足的電力,經濟發展與民眾生活都還是要顧;各國的爭執間,不僅充滿理想與現實的爭執,更有著本國利益的本位主義在內。至於更棘手、更難有解的「南北爭議」、富國窮國間的分配等問題,就更不知如何個解法了。

台灣在減碳理想、經濟與產業發展、民眾生活品質(空污)、廢核神主牌的維繫等方面,就很明顯充滿著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妥協,甚至是全然的矛盾,這裡面是沒有完美、全部都可兼顧的答案,怎麼選都可以,問題在:政府是否誠實又明顯的告訴民眾選擇的負面效益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