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分數、名次,台灣教育還剩下什麼?他在教學現場觀察「人的價值」:這才是純粹的學習

2021-10-11 09:00

? 人氣

沒有考試的學習,真的就不好嗎?從事教育工作的他,點出了台灣教育的問題。(示意圖/取自chia ying Yang@Flickr)

沒有考試的學習,真的就不好嗎?從事教育工作的他,點出了台灣教育的問題。(示意圖/取自chia ying Yang@Flickr)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至今已歷十數個春秋,從學生時代接受師培開始,一直到正式進入校園執教,無論在任何的教學討論、教科書內容,以致於學生活動等場合中,鮮少去談到「人」這個主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教師為何而「教」?學生為何而「學」?從側旁觀察,似乎知識體系本身才是教與學的主題,而人自身的價值則是隱沒在考試競爭與功利價值之後,成為一個追求知識與成就的「工具」。

「老師,沒有考試,我怎麼知道我學得怎麼樣?」

在數年前轉場至實驗教育場域後,偶與昔日同事閒聊,被詢問到以實驗教育的角度來觀察108課綱的推動及其內容。高興看見在新課綱中主體已從如何學習知識進入到如何成為一個人的轉變,然課綱能否實質影響社會「主流」價值,仍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謹慎而有耐心的觀察。因為,社會價值的改變,實非一個政策便能搖動。

筆者所任教的實驗學校被某知名教育雜誌以「沒有考試,學生自己製作課本」的slogan宣傳後,至今仍是許多父母趨之若鶩的教育系統,因此也有許多在體制「適應不良」(這裡的適應不良是一個相當值得教育圈留心與討論的現象)的學生轉入,家長大多希望孩子能在這樣沒有考試的學習環境下,可以「過得更開心」或者「沒有壓力」。

然而,成年人沒有覺知的是,學習本身並非「考試=有壓力,沒有考試=沒有壓力」二選一的是非題,許多時候,孩子面對的外在變化刺激以及他/她自身的內在反應、成長,其幅度經常遠遠超出成年人的想像。

曾經有位這樣轉入的學生,在課堂上質問筆者:「老師,請你告訴我,沒有考試的話,我要怎麼知道我學得怎麼樣?」如今仍記憶猶新的是筆者當下愣住至少三秒的停格畫面。他問出了一個好真實的問題,直接點出了體制學校學生在學習上的疑惑,尤其是在「因為考試才讀書」這個枷鎖被鬆開之後。

回憶過去在明星高中任教的歲月,每間教室的黑板上必定會在左側或右側書寫著明日小考的項目,學生每日翻開教科書的理由往往被壓縮到剩下一個:有考才要念;而教師推進教學進度的策略也被簡化成如此,「這個考試會考」成為教師在課程中的逗點或句點。

於是,不難想見前述提問的學生會提出那樣的疑問,在這樣的學習脈絡與環境下,學生被養成必須要透過外在的動力才願意前進的習慣,一旦外在的力量消失,他自己也就跟著消失了。

同樣的情況也一直在我們的社會複製、繁衍著。

我們要如何透過教育去確立「人」?

筆者因為在學校兼任行政職,因此少不了與公部門有許多互動的時刻,除了因為從直屬於教育部「管轄」的國立學校轉至所屬於地方政府的縣立學校,感受到時時刻刻流溢在其中更加強大的教育權力主導心態外,對於在其中的人自身的價值之渺小甚而無存,也深深感到哀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