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作文已被考試限制太深!當徵文比賽評審,看一百多篇文後,他竟有這領悟…

2017-05-15 07:20

? 人氣

上第一堂課時,我總是喜歡問高中生一個問題:「回想國中會考結束後,包括你在內的多數同學,回到學校的第一件事是做什麼?」學生們的回答也許不盡相同,但最後一定會得到一個共同答案:大家都會把舊課本丟到大麻袋裡資源回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問題來了,我問學生,你們家裡都有書吧?爸媽也會買書吧?這些看完的書你們會放在書櫃,如果放不下或再也不看了,你們會丟到資源回收嗎?不會,頂多轉送給有需要的人。只有垃圾才會進資源回收桶,所以你家裡的書不是垃圾。那為什麼學校的教科書會進資源回收桶?

 

對,因為它已成為垃圾。

垃圾看多的結果是什麼?

黃益中(圖/寶瓶文化提供)
黃益中:我們的作文已被考試限制太深。(圖/寶瓶文化提供)

我曾受邀擔任某基金會徵文比賽的評審,整整看了一百多篇稿件,心裡很納悶,為什麼百分之九十的文章都長一個樣?這裡面一定包含「起、承、轉、合」:開頭會敘述作者多壞、多不孝順,接著是親人、朋友甚至寵物往生,然後作者頓時悔悟而流淚,最後結論一定會停在「決定做一個更好的人」,有的還會加上感謝上帝、感謝神明等。文章的大致架構不脫上述原則,比較厲害的,會在每段文字上使出華麗的雕砌,用很厲害但我看不懂的成語,描述一件應該很簡單的事情。

起初我還感到羞愧,心想自己文字能力粗淺,如何分辨文章品質高低?結果到了決選會場,我與另兩位真正專業的評審只花了半小時就選出前三名與優選佳作。為什麼呢?

因為另兩名評審跟我有一致的看法,就是百分之九十的文章根本不必討論,直接刪去,我們只需討論剩下的百分之十。甚至,我們三人心中的前幾名不謀而合,而這些文章都有幾個共通點:沒有起承轉合,文字簡單明瞭,最重要的是都自然真誠,用白話來講就是不矯情。

1
台灣學生每天的上課時數是全世界最久,結果只能寫出「摹本」?(翻攝自youtube

仔細看那些落選的百篇文章,有些甚至是在職的專家或老師所寫。這凸顯了一個問題,我們的作文已被考試限制太深,以至於從老師到學生都被侷限在「起承轉合」的框架裡,最後更限制了學生的思考—因為考試要考,所以全力死讀教科書,功利化訓練的結果,便是生出一篇又一篇匠氣十足的摹本。

台灣學生每天的上課時數是全世界最久,結果只能寫出「摹本」,這不是很可悲嗎?

關於寫作,曾有人問《大閱讀:讓孩子學會27種關鍵能力》作者、丹鳳高中宋怡慧老師:「有閱讀的習慣,孩子就一定很會寫作文嗎?」宋老師的回答是:「閱讀常給寫作者創作的靈感,和感知世界的橋梁。閱讀者不一定是好的寫作者,但好的寫作者絕對是一個愛讀者。」

這裡的閱讀指的是各類書籍,但絕不是用完就要進資源回收桶的教科書。曾聽朋友說,宋老師想在學校的早自習時間推動閱讀,同為高中老師的我直覺反應是,怎麼可能?其他科的老師肯定跳腳。每天早自習就是各科目搶排考試的時間,怎麼可能空下來讓學生讀「真正的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