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讀書」成奢望:偏鄉教師看盡無奈,揭開「難教」孩子背後身不由己

2018-01-17 07:30

? 人氣

「對整個社會來講,他都是我們這社會的一份子,他長大以後我們希望他成為社會的一份生產力,他長大養不活自己,我們要付出代價,我們都不是局外人、都踩在同一艘船上。

只是老師的「陪伴」究竟能做到什麼程度?林國源坦言,「工作到5、6點,難道要變成24小時嗎」是許多老師不敢向前踩線的原因:「這不是上班8小時的事情,要不要踩出這一步是我們要選擇的問題,老師個人的熱血很好,但能不能制度上要求老師10點後要接電話、隨時準備讓孩子來家裡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該如何在陪伴學生與老師的生活間取得平衡?林國源表示,國中後的「住校」或許是個不錯的選項,儘管老師未必能24小時陪在身邊,但孩子在宿舍有住宿生輔導員、有同學陪伴,可以建立起信賴關係,也能減輕家長負擔。

「教育工作者真的可以做改變人一生的重要工作,在最絕望的時候看見希望」

即便不能24小時陪伴學生,有一件事情或許每個老師都能做到,便是給孩子「成功經驗」與鼓勵。林國源表示,孩子若不斷經歷失敗便很容易習得無助感,「覺得做任何努力都改變不了任何事,就像對空氣練習投籃投100顆,你會投不下去」,這時若能給孩子一個「籃框」,就會有轉機。

而文老師說,跟學生溝通時使用的語言不只是說話而已,「溝通時嘴巴講的只剩2、3成,更多是肢體語言」,一句「你怎麼沒交作業」的責備可能透過眼神就不小心流洩而出,因此溝通上也應時時注意給予學生正向回饋,讓學生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自己是有能力改變什麼的:

「有些孩子會叫說『怎麼解都解不出來』,我會跟他說『只是你還沒學會』;學生進步29分,我會跟他說,『親愛的,你這就是毅力』……學生需要的不是我肯定他,而是從我這人的存在知道,他可以辦到怎樣的能力……

林國源則說,「珍視學生犯的錯誤」亦是老師們的重要課題:

「孩子是學會『怎麼走不會跌倒』才學會走路的,我們的文化裡似乎不太允許學生犯錯,但當錯誤出現時,就是我們獲得成功經驗的機會……不是要你死撐到底,而是相信自己永遠都有站起來的能力,我們無法保證自己永遠不會跌倒,但跌倒時都要有保證自己能站起來往前走的能力。

文老師碰過一些孩子說,未來的夢想是當計程車司機、卡車司機,但若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環境,他們總會想學習、挑戰過往不願挑戰的事,給一個學習的楷模也很重要。儘管前路漫漫,林國源、文老師與許多正在努力的教師們,仍不放棄讓孩子選擇人生的機會,而劉安婷這樣評價「教育工作」的意義:

「雖然教育工作者不是救世主,無法改變所有社會造成的問題,但教育工作者真的可以做改變人一生的重要工作,失望總是能在教育工作者身上找到希望,最絕望的時候可以看見希望,是我們很重視的……」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出席特別講座-從美國底層社會看台灣教育困境。(陳明仁攝)
劉安婷坦承投入教育工作5年來也不斷經歷「失望」,但她仍相信教育工作能帶來一點希望(陳明仁攝)

劉安婷坦承投入教育工作5年來也不斷經歷「失望」,但她仍相信教育工作能帶來一點希望。從文老師、林國源與劉安婷3人分享可知,有些孩子不只輸在經濟、也缺乏一個安全、安心讀書的環境,而能改變其困境的並不只有捐營養午餐錢而已,「陪伴」,是生而為人之所需,是看見「希望」之所需。

本篇文章共 1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32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