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百官千官都不夠 蔡政府用人「彈」到哪才過癮?

2016-10-13 08:00

? 人氣

百官千官都不夠,蔡政府力推三級機關常務政務並列任用,利弊互見。(陳明仁攝)

百官千官都不夠,蔡政府力推三級機關常務政務並列任用,利弊互見。(陳明仁攝)

台灣經過政黨輪替三次,蔡政府就任四個多月,再一周就滿五個月,從駐外代表到國營事業都沒擺齊,也算創例了。人事沒安頓好,蔡政府又拋出一個新政策:修改《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讓一定比例的三級機關首長得採政務/常務任用雙軌制,目的是為了「強化機關專業」,這個修法方向與目的聯結的邏輯,未必畫得上等號,但也不能說不對,然而,在對與不對之間,在實務上卻可能有天差地遠的結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為什麼國家需要常任文官?在法律上,政策制定權自屬政務官無疑,常任文官則扮演「遵命辦事」執行角色,這也是威爾遜行政學的ABC:政治行政分立,基本上是排除政治對行政的干擾,政府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建立兼具效能與效率的行政制度。這個「制度」絕非始於此刻才要設想,相反的,中華民國自行憲前,即有政務官與事務官之分,因為孫中山,還創設了獨步全球的「考試院」(另一個是監察院),專門考銓常任文官,這個制度好不好?見仁見智,但不論如何以考銓甄審荐別文官良窳,也曾經是國際考察台灣特殊制度的亮點之一。

文官是政黨輪替穩定的基石

威權時代文官固不待論,在政黨輪替這十六年,常任文官某種程度也和軍隊一般,扮演穩定政局的角色,但穩定也可能成為「僵化」,就是官僚氣,所謂「閻王好哄,小鬼難纏」,前總統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親巡戶政事務所,一舉促成戶政人員服務品質提升就是經典,不過,在扁任台北市長之前,民進黨或黨外擔任民選地方首長者所在多有,不論是陳定南、游錫堃或蘇貞昌、謝長廷,也沒聽說他們手底下的文官不好使。

20160924-行政院秘書長陳美伶24日於行政院召開記者會說明928放假事宜。(顏麟宇攝)
扁政府時代的常任文官陳美伶,在蔡政府時代搖身成為中央政務官。(資料照/顏麟宇攝)

常任文官理當是政府穩定運作的基石,奇特的是,隨著三次政黨輪替,文官系統卻有崩裂之勢,陳水扁第一任的隔年,總統府「九人決策小組」開完會的結論就是「要將『配合度不高』,『互動不良』的事務官作適當處理或調整」,肆後還有調常任文官到凱達格蘭學校受訓或集體入黨之事,文官依法行政而非依政黨意志行政,如此一來,形同在常任文官圈中分藍分綠,因藍綠雞犬升天者有之,因藍綠摔個鼻青臉腫者也所在多有,會發生「升任」政務次長者,特別要求調回常務次長的案例,不是沒有原因,一是求保障,二是依法不依黨,相對安全。

扁政府時代「九人決策小組」的結論和蔡政府「執政決策協調會議」的結論若合符節,蔡政府細膩些,沒說要調整事務官,但以修法擴大政治任命職位為替代,某種程度也就是「換上自己人」。

扁蔡初任都拿文官開刀,唯綠者昌?

政黨輪替不換上自己人也未免矯情,不過,一次政黨輪替從政府到事業單位,要替換的位子高達六七千人,全部都要政治任命,到哪裡找這麼多學者專家、企業界人士?或樁腳大咖、立委辦公室主任?資深文官也是為不具決策權之三級機關之備用,如今三級機關為了「強化專業」,也要政治任命,可能凸顯的問題有三:第一,資深文官還不夠專業,那解決辦法大概是得裁撤考試院;第二,自己人搶食到不夠分,還得佔用文官職位,解決辦法是廢掉公務員考試,任官免試就沒有資格不符的困擾;第三,可能是最重要的,這意味未來常任文官歷練機關首長的機會更少,沒解決辦法,只能做好心理準備,一旦進入衙門就等因奉此到老,如此一來,三級機關會更有效能還是更僵化?實難定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