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文蛤養殖產業何去何從?

2019-06-26 07:00

? 人氣

魚塭水質益菌數直接影響文蛤育成率,不少養殖漁民感嘆越來越難養(圖/甲宸生技提供)

魚塭水質益菌數直接影響文蛤育成率,不少養殖漁民感嘆越來越難養(圖/甲宸生技提供)

國內媒體報導雲林台西地區養殖之文蛤(Meretrix lusoria),再度傳出收成歉佳的消息,養殖業者憂心忡忡,是否係當地化學工廠汙染造成引發議論,業者希望政府相關單位能幫助他們找出真相並尋求良策,讓他們能有好年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雲彰地區向為台灣文蛤養殖重鎮,近年來已多次發生不明原因的大量死亡,即便量少價揚還是虧損連連,嚴重影響養殖戶生計,原因眾說紛紜如放養密度過高、氣溫遽變、池子老化、弧菌爆發等等。為此主管部門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及水產試驗所曾與海洋大學、嘉義大學等共同進行防治調查研究,並於去年對外發布實驗成果及新的文蛤養殖模式(如文蛤池結合太陽能光電、降低放養密度、益生菌處理等),可以有效解決文蛤大量死亡情形,還出版文蛤科學化養殖專刊,並舉辦講習會,教導文蛤養殖戶如何順應氣候變遷及養殖環境惡化。

如今再度發生文蛤收成欠佳,引發外界質疑。真正原因究竟為何?與先前有無不同?政府相關部門既然花費大筆人力、物力親自做試驗,應對外說明,讓外界釋疑,避免政府公信力遭民眾質疑!尤其國內總統大選又要到了,政府部門不能老是靠放寬「補助」條件,甚至提高補助金額來安撫業者顧選票。畢竟政府的補助是一時的,而問題依舊無解,養殖文蛤仍存在高度風險,為了長遠著想,養殖業者應該要求政府拿出有效的解決方法,不要輕易被摸頭!

「甲宸生技」建議魚塭水質控制在益菌多、壞菌少,才能養出健康大文蛤(圖/甲宸生技提供)
「甲宸生技」建議魚塭水質控制在益菌多、壞菌少,才能養出健康大文蛤(圖/甲宸生技提供)

國內養殖文蛤歷史悠久,屬重要的經濟養殖貝類,由於文蛤富含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鐵及其他微量元素,尤其含牛磺酸(taurine),具有強肝解毒之功效,為天然營養的保健食品。國內每年產量及產值分別為約5.2萬公噸及50.4億元新台幣,目前我國生產的文蛤以內銷為主,每年還從國外進口數千公噸其他貝類。的確隨著氣候變遷、氣溫升高、水質污染、養殖底土老化、沿岸海域生態改變, 傳統文蛤養殖模式越來越困難,想確保養殖品質及食品安全風險也越來越高。想要讓該產業永續發展,必須透過新的科技運用及新思維,重新建構新型態的文蛤經營模式(包括:品種改良、養殖技術、養殖設施、採收、加工、物流、行銷),以免落入放養→暴斃→虧本→補貼→重新放養→死亡 →….惡性循環!

水產養殖不僅在提供人類動物性蛋白質上,將扮演較海洋捕撈更重要的角色(約為31億主要消費人口提供近20%的動物蛋白攝入量),且有利於減少貧困、促進地區和國際貿易,改善魚類資源的利用效率,並提供就業機會,成為未來具發展潛力和值得投資的賺錢產業。只是水產養殖本身同樣面臨優質種苗短缺、病害叢生、內外汙染、魚粉短缺、地層嚴重下陷、不當藥物殘留等問題亟待克服,為水產養殖穩定發展投下變數。

台灣過去是世界水產養殖重鎮,儘管養殖風光不再,但養殖根基尚存(民間繁養殖技術佳,經驗豐富),如何有效整合現有水產科研人力,經費,落實升遷暨管考制度,並結合民間科研力量,朝智慧型養殖模式發展(如先進的機器人技術(AI)、物聯網(IOT)、感測器互連和自動識別系統、衛星定位、大數據等等),恐怕是在面對養殖文蛤再三發生歉收時,需要認真思考及解決的問題!

*作者為農經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