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形勢的發展與現象的演進, 2020年中華民國第15任總統選舉,臺灣政治圖像出現了「傳統」與「非典」兩個不同的軸線:傳統的「親美對親中」X軸線,以及新興的「庶民對建制」Y軸線。
當然「親美對親中」與「庶民對建制」,都是過度簡單化的描述,與實際上隱晦且複雜的暗流,發展中多變未熟成的形態,可能都有不小的差距,需要與時俱進地滾動追蹤,或能有助於堆砌明年的選後政治分析。
美國軍艦經臺海,中共軍機過中線,臺灣民眾的感受與反應真的不一樣。如同好與壞、黑與白,「親美對親中」的對比,民眾易理解,媒體好下標,所以在總統選戰上極好操作。
亞洲鄰邦絕大多數國家,早有「要賺錢找中國,要保命找美國」的普遍說法,既要錢又要命,不被迫選邊站,其實也是人之常情。臺灣自然也不例外,當然希望能夠同時處理好與華府和北京的兩組雙邊關係。
國人同胞心裡有數,臺灣基本上沒有親不親美的問題。因此,總統選戰其實不是「親美對親中」,而是在「親美反中」與「親美和中」的抉擇。選民真正要冷靜思考的是:在國家生存、經濟發展以及軍事安全上,「仇中反中」與「友中和中」,哪一個對我們比較有利?對我們的子孫比較有利?

X軸線其實是20多年來,每逢總統大選,必會出現的老議題,也是選戰操盤手不會放過的老梗。值得注意的,反倒是從去年「九合一」選舉以來,在臺灣政治浮現的Y軸線:「庶民對建制」。
臺灣雖然政黨不少、社會多元,但要講「階級對立」還談不上,也沒有搶眼的「左右路線」鬥爭,但是近半年多來,有相當明顯的新趨勢出現,非藍綠,跨黨派。
「庶民」如何概念化,自然可有多重認定。今年總統大選中,「庶民」並非指工農群眾,亦非指社會底層,而是一種「自覺庶民」。換言之,「庶民」成為相對於藍綠政客、統治菁英、工商巨賈、具社會地位、可分配資源「建制派」(The Taipei Establishment)的一種自覺認知。
「你們都一個樣,心理上瞧不起庶民,認為我們根本不懂國家政策,但是看看臺灣這幾十年,被所謂的菁英,搞成了甚麼樣子?」經常被好友們質問,藍綠都有。幾個月下來,讓我在課堂上都忍不住問學生:老師是不是也屬於遠離群眾、不懂人民心聲的「建制派」?
總統大選由X軸轉向Y軸的現象,已經是臺灣政治發展的現在進行式。傳統上牽動藍綠對決的「親美對親中」會不會退居第二軸線?而非典型貫穿黨派族群的「庶民對建制」會不會逐漸成為第一軸線?不但是政治學門的重要研究課題,也將攸關臺灣的社會與政治發展。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