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一堆政治人物走歪路

2019-06-21 05:40

? 人氣

作者說,每個從政的人都會發現,自己從最初的理想滿滿,到後來發覺現實骨感。(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說,每個從政的人都會發現,自己從最初的理想滿滿,到後來發覺現實骨感。(資料照,顏麟宇攝)

「我從年輕作為一名改革者走到今天,為何今天改革的槍口對準我?」面對掌權末期的抗議與批判,而產生驚懼的自我盤問,我相信蔣中正、蔣經國內心有過,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乃至此刻的蔡英文都有過。蔣中正、李登輝、陳水扁的貢獻因後人怯於闡述而被抹殺,過錯則被放大,蔣經國與馬英九幸能保溫,而蔡英文尚在未定之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並不是一個總統特有的哲學命題」,事實上,只要掌權的夠久,哪個政治人物沒掉進破題第一句話所描述的困境?誰不是光榮燦爛的以救世主姿態出場,而後千瘡百孔的黯然下台?即便柯文哲、郭台銘、韓國瑜、朱立倫、賴清德又能持盈保泰多久?是否評價已經開始鬆動?

為了完備論述的周延性與可驗證性,我們把討論範圍擴大,地方派系早先是替村里爭取建設的仕紳,如今變成利益輸送的同義詞?官二代與富二代想繼承父執輩的光榮遺志,變成動輒得咎的紈絝子弟?宗教組織原先用信仰安撫人心,信徒們如今困惑,為何以入世精神參與公共事務,他們做得越多,所支持的候選人民調越低?藍綠不同立場的媒體老闆為公共主張大力申辯,被年輕人看成社會動盪的來源?入閣執掌公器的教授們,想舉薦身邊的優秀學人投身報國,卻被指為「學閥」、「從鏡子裡找人」?過去在困厄中建設台灣的退休軍公教,如今也成了年金的竊賊?在志向與權力、公心與私慾的反覆拉鋸裡,每個都竟然都不知不覺從「改革者」滑落到「被改革者」的天平彼岸,誰逃脫得了被輿論槍口瞄準的命運?

每一個從事政治之人,都要走過幾個心理階段,從最初的理想滿滿,到發覺現實骨感,從天真認為寫文章、上街頭就可以改變社會,到發現參與政治的門票早被把持跟分配,從小職位開始做起,隨後面對政治抹黑及競選資金困窘,接著發現閃爍浮華的言詞比誠懇踏實更能贏得民眾支持,乃至掌權後認為自己可以「承擔更大的責任」,因此要設法掠取「更多的利益跟資源」,向一些「小的不正義之事」妥協,才有「做大事的本錢」,這是一代又一代從事政治之人週而復始的命運循環。

這個悲傷的命運循環是此刻才發生的洞見跟歸納嗎?非也,早在1919年德國哲學家韋伯早在《政治作為一種志業》演講中,指出從事政治者追求純潔動機的「心志倫理」,以及追求實際功業而在過程中放棄某些道德準則的「責任倫理」之間的差異、拉鋸、平衡。

中華民國的民主政治跨度了一個世紀,卻還低空盤旋在這個一百年前就提出的哲學命題,我們是該敬佩哲人的見識高超,還是羞愧後代從政之人無法在哲學視野上跨越一步?

在中華民國國史上,有幾位總統曾具備教授身份,我想問,你們依循中華民國憲政體制,逐步攀登成為華人第一個民主政體的最高掌權者的過程中,在腥風血雨中經歷一切心志倫理或責任倫理的掙扎,你們想要對下一代承擔國家責任的公共事務工作者們「傳什麼道?授什麼業?解什麼惑?」還是叫大家去讀一百年前的韋伯政治哲學演講稿就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