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閩南語改台灣台語,欲去中國卻更中國

2024-07-26 07:20

? 人氣

教育部近日預告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更名為「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圖為民進黨7月21日召開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兼任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全程以「台灣台語」致詞。(陳昱凱攝)

教育部近日預告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更名為「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圖為民進黨7月21日召開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兼任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全程以「台灣台語」致詞。(陳昱凱攝)

由於民進黨立法委員陳培瑜6月時的一場質詢,教育部近日預告,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更名為「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預告期為60天。此舉引起社會不小的爭議,有學者認為乃「欲蓋彌彰」,也有人批評是「去中國化」,還有「乞丐趕廟公」之形容;不過民間台語團體則發表聲明,要求教育部正名,以「台灣台語」為學校教學正式名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先有520演說「1624史觀」,後有「台灣台語」披掛上陣

上述的種種紛擾,說明了「閩南語」與「台灣台語」的名實之爭,絕對不只是學術討論或政策規範,實質上反映的是台灣整體社會國族與史觀認同的撕裂和對立。事實上,2022年行政院核定文化部提送的《國家語言發展報告》,並於公文中揭示使用「台灣台語」一詞,教育部於當年11月即表態,將進行「閩南語正名為台灣台語」的盤點工作。因此,民進黨政府對於「台灣台語」之「正名」,並非今日一夕「橫空出世」的做法,而是蔡賴一脈相承的語言政策。

然而,雖名曰「語言政策」,但若稱背後毫無政治意識形態的考量,恐怕亦難杜悠悠之口。畢竟賴清德總統上任之前即宣示「洗滌人心」將是其就職後的重要工作之一,而他在7月21日舉行的民進黨全國黨代表大會上,更是全程以「台灣台語」致詞,強調要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還要團結人民「反併吞」確保國家主權。賴清德總統親身示範了,何以新內閣射出的教育「第一箭」,竟是政治意味濃厚的「正名」,這與他520演說提出的「1624史觀」息息相關,豈能容忍「閩南」存在於「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之中?

賴清德總統520演說提到,「1624年,台灣從台南出發,開啟台灣全球化的開端。站在『臺南400』的歷史時刻,台灣更要展現自信,勇敢航向新世界,讓世界迎接新台灣。」圖為5月20日在台南舉行的第16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國宴。(總統府提供)
賴清德總統520演說提到,「1624年,台灣從台南出發,開啟台灣全球化的開端。站在『台南400』的歷史時刻,台灣更要展現自信,勇敢航向新世界,讓世界迎接新台灣。」圖為5月20日在台南舉行的第16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國宴。(總統府提供)

不過在賴總統切斷台灣與大陸歷史連結的新史觀建構過程中,試圖以「台灣台語」取代「閩南語」,反而突顯了其新史觀缺乏歷史縱深的空虛與蒼白。就像是民進黨「轉型正義」史觀向社會孔隙滲透的過程中,因為「台獨」缺少「烈士」,於是只能把光復初期認同「紅色祖國」的台灣中共地下黨員,悄然包裝成「自由民主鬥士」。如今台灣「國家主體性」語言缺位,也只能對中國閩南方言進行改造與更名,從而以「台灣台語」的面目披掛上陣。

獨抬「台灣台語」地位,「去中國」卻更「中國化」

民進黨建黨至今,內在的「大福佬沙文主義」始終為外界所垢病,讓「閩南語」獨占「台語」之位,反而與《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多元文化精神背道而馳,使得客語、原住民語等未受到同等重視。說到底,「台灣台語」一詞顯得不倫不類,一來難道有「非台灣台語」,二來「台灣台語」的內核與本質還是「閩南語」。因此,民進黨政府越是想抬高「台灣台語」的地位,越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想要「去中國化」,到頭來卻是讓自己更加「中國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