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即失業」已不再只是台灣應屆畢業生的專屬擔憂,這項嚴峻的挑戰正席捲全球。據外媒Axios與《經濟學人》最新報導指出,過去被視為通往理想工作「敲門磚」的大學學歷,如今其價值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在美國,大學畢業年輕人的失業率有史以來首次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股趨勢不僅發生在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及日本的年輕人,甚至連名校菁英也難以倖免。
AI崛起加速「白領衰退」:名校畢業生也難逃求職困境
數據顯示,美國整體失業率雖維持在相對低點,但22至27歲擁有學士學位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失業率卻加速攀升,4月份的三個月移動平均值接近6%,高於整體勞動力的4%。Axios報導指出,Oxford Economics 高級經濟學家兼報告撰寫人馬修·馬丁(Matthew Martin)表示,AI系統正迅速變得更高效,並擴展其解決問題和提出創意想法的能力。他以「推土機效應」為例:「當一個拿鏟子的人被推土機取代時,會創造出操作推土機的新工作;但如果Uber司機被AI司機取代,這個工作就直接消失了。」這意味著部分職位可能直接被AI取代,導致「白領衰退」。
大學擴招、教學品質下降,就業優勢逐漸喪失
《經濟學人》報導指出,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優勢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大學擴大招生。為了增加入學人數,許多大學降低了入學門檻,導致學生素質有所下降。部分學校的教學品質不佳,甚至提供被戲稱為「垃圾課程」的學科,使得雇主意識到,對於只需基本技術的工作,有沒有大學畢業似乎沒有太大差別。
第二個原因是就業機會的縮減。在歐盟,15歲到24歲的年輕人在金融保險業的就業人數,從2009年到2024年減少了16%。英國和美國的法律和金融業,年輕人數自2016年起也減少了10%。這顯示許多傳統上會僱用大學畢業生的行業,正經歷結構性變化。
第三個原因,則是AI浪潮與產業結構的變化。報導特別強調,這波畢業生失業現象早在ChatGPT出現之前就已經開始。許多傳統會僱用大學畢業生的行業,如法律和投資銀行,近年來表現低迷。例如,併購活動的低迷導致對律師的需求下降;與2007-2009年金融危機之前相比,投資銀行的業務規模也出現縮減。
美國大學入學率下滑,其他OECD國家逆勢增長
在美國,學生們已開始質疑大學的價值,導致2013年至2022年期間,美國大學入學人數下滑了5%。然而,其他OECD國家的大學入學人數在這十年(從2800萬增加到3100萬)卻是逆勢成長,主要原因在於政府的補助讓學費變得更加便宜,吸引了更多年輕人進入大學就讀。
然而,即使入學人數增加,學生仍可能不會選擇那些在就業市場上最具價值的科目。《經濟學人》評論,美國以外地區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等專業的學生比例持續成長,甚至新聞學系的學生人數也在增加。若這些趨勢反映了年輕人對未來職業的看法,那麼他們的處境可能真的會變得非常悽慘。
這也意味著,過去被視為「金飯碗」的電腦科學學位,其承諾正逐漸消退。未來,科技畢業生的供給可能會隨著需求下降而減少,但這需要時間才能完全顯現。總而言之,面對全球性的就業挑戰,大學生與準大學生們需重新評估學科選擇與職涯規劃,培養多元且具應變能力的核心技能,以應對不斷變化的職場生態。 (相關報導: 大學1科系不再吃香,「不是中文歷史」,名校畢業也找不到工作,教授驚呼25年來最慘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