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日報10日刊登了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的專訪,在受訪時連續提到「這句話」兩次。對此,科技力智庫執行長烏凌翔在網路節目《烏鴉笑笑》中表示,這句話顯然是華為發展技術的指導戰略,華為在2019年被美國制裁時起,便按照當時內外部大環境逐步發展出戰略,現已可見成效。
烏凌翔指出,任正非的這句話第一次出現於談論晶片製造,記者問及昇騰晶片被美國警告使用風險對華為的影響,任正非表示美國誇大了華為的成績,華為還未有如此程度,仍需努力才能達到美國的評價,華為單芯片落後美國一代,華為「用數學補物理、非摩爾補摩爾、用群計算補單芯片」,在結果上也能達到實用狀況;第二次出現,記者追問困難何在,但任正非似乎不願意多談,談及到解決困難之道時,任正非表示硅基芯片華為「用數學補物理、非摩爾補摩爾、利用集群計算的原理」可滿足現在的需求。任正非在記者問到昇騰晶片被美國警告使用風險後,兩次說了這句話,明顯揭露的是晶片技術的發展戰略。
烏凌翔說明,摩爾定律為1958年美國德州儀器的工程師Jack Kilby跟Fairchild Semiconductor(仙童半導體)工程師Robert Noyce,發明了IC(基體電路)的製造方法,商機無限,因此進入量產階段。1965年仙童半導體的工程師Gordon Moore提出一項觀察,預測積體電路上的電晶體數量約每隔一到兩年會變成原來的兩倍,後來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和Gordon Moore的預測驚人的吻合,約18個月增加一倍。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電子工程系教授Carver Mead在1970年代初開始使用摩爾定律術語,並將Gordon Moore觀察理論化,用於研究產業發展,摩爾定律逐漸變成通用概念。
烏凌翔繼續說明,摩爾定律很長一段時間是半導體工程師推動半導體技術發展的目標,尤其是英特爾堅守摩爾定律為產品命名,然而英特爾在所謂真正的十奈米卡關了5年,走入了跌落神壇的下跌之路。晶片的微縮技術從28奈米晶體結構開始,幾奈米的標籤不再代表晶片中真正的物理尺寸,台積電、三星可宣稱符合摩爾定律的理由是因其延伸擴大了摩爾定律的定義。摩爾定律說明,每一年半單位面積中電晶體的數量會增加一倍,而成本未有顯著增加,後因微縮技術受到物理限制,電晶體實無法同比例做得更小,單位面積內的電晶體密度增加並非原先兩倍,但通過其他方法,仍能維持相同成本,或些微增加,且整體績效達到前一代的兩倍,仍符合摩爾定律精神和目標。 (相關報導: 川普動手了!美軍B-2轟炸機空襲伊朗核設施 軍事專家驚呼1事:難以預料 | 更多文章 )
任正非喊「非摩爾補摩爾」 意旨不同路徑也能將晶片效能提升
烏凌翔指出,2021年英特爾前執行長Pat Gelsinger提出四年五節點計畫,將英特爾晶片命名的規則改為Intel 7、Intel 4等,而20A、18A中的「A」代表比奈米小一量級的長度,單位為Angstrom,也就是十分之一奈米。後台積電在2奈米以下也改稱為A16,不過這些並不代表真實的物理尺度,而是代表比前一代的整體績效進步幾近兩倍,也就是任正非「非摩爾補摩爾」的意思。華為無法購買極紫外光光刻機EUV,量產傳統意義的7奈米、5奈米、3奈米晶片良率很低,但可透過許多其他技術手段,將晶片的整體效能提升,綜合不同技術路徑,達成在結果上也能達到實用狀況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