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今(22)日發表「團結國家十講」系列演說的第一講,一黨政人士表示,該場演說通篇以「台灣主體性」為主軸,聚焦釐清國家認同,內容除詳述歷史脈絡、突顯台灣與中國的根本差異,也針對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文的錯誤詮釋作出澄清,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台灣」,展現總統對內外重大論述的主導意志。
該黨政人士指出,總統此次演說共有3項關鍵亮點。首先,是總統以國家元首高度,對中國屢次曲解1971年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文、聲稱擁有台灣主權的論述,提出有力反駁。總統明確指出,該決議僅處理聯合國中國代表權議題,並未涉及台灣主權問題,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演說中更具體列舉多國友邦與國會對中國片面主張的不承認立場,凸顯台灣與國際民主夥伴攜手合作、共同對抗認知戰的重要性。
在演講中,第二項亮點,則是總統從歷史文化角度出發,詳細論述台灣作為南島語族發源地、源起於獨立生態系的歷史定位。演說提及左鎮文化、大坌坑文化,並回溯台灣歷次反抗外來政權的歷史事件,包括蕭壠事件、西來庵事件、霧社事件等。黨政人士指出,這些內容皆強調台灣人民「不分族群、不分先來後到」的團結精神,呼應總統一貫主張台灣人共同守護家園、抵抗侵略的信念。
其中,第三項重點,則在於總統公開肯定台灣民主歷程,尊崇李登輝前總統作為1996年首位民選總統的歷史地位。演說中展示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到賴清德等五位歷任民選總統,強調皆為2300萬人民票選而出,凸顯台灣為具備政府、主權、土地、人民的完整國家。黨政人士表示,總統藉此對照中共政權的威權本質,進一步論證兩岸互不隸屬是事實,並展現台灣民主制度的厚實根基。
一黨政人士指出,未來總統將持續推進「團結國家十講」系列演說,透過總統職位的制度性角色,強化社會對台灣主體的共同認知,為民主台灣奠定更穩固的社會與國際基礎。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