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活用「歷史思考」素養,彰顯「學習歷程檔案」的教育意義!

2025-06-23 05:40
108課綱中的「學習歷程檔案」常流於表象,誤將其視為貧富差距與學生壓力的根源,實則忽略了核心問題在於長期以來教育制度中階級再製的結構性因素。(資料照,柯承惠攝)

「108課綱」推動以來,各界有諸多批評指教,但部分意見未必可歸咎於「108課綱」,「學習歷程檔案」即是其中一例。

檢視針對「學習歷程檔案」的各方批判,大抵可歸納出三種看法。一是「虛偽造假」,直言之,就是花錢找槍手代辦,或由父母親友代勞。二是「凸顯貧富差距」,這指的是有錢人家資源豐沛,可以支持小孩去參加各種營隊、競賽,累積傲人的資歷,相形之下,中下階層子弟的學習檔案往往乏善可陳。三是「捨本逐末」,亦即學生整理學習檔案,浪費寶貴的心力,加重負擔,瓜分了用功讀書的時間。

如果我們推敲批評者未曾明言的潛臺詞,幾乎都傾向於支持考試,依分數高低「分發入學」,最是客觀、公平,既不誘使人民造假,也不凸顯貧富差距,更可以讓學生全心全力讀書,專注應考。然而,以上的「美好」純屬想像,過去各項研究早已戳破「考試最是客觀、公平」的迷思。

無論從前的聯考,或目前的學科能力測驗,考試成績高低與社會階層高低一直存在著正相關,也就是說高分群中有比較多中上階層家庭子弟,而中下階層家庭子弟在低分群中偏於多數。這同時也指出一個大家經常視而不見的事實,在「申請入學」管道中,第一道關卡的學科能力測驗已經發揮了篩選的作用,而第二個關卡才派上用場的「學習歷程檔案」,在凸顯貧富差距的效果上已然大減。

社會階層或家庭社經背景為何足以反映考試成績的差距?理由很簡單,因為長達12年的中小學教育需要大量金錢、父母尊長的潛移默化、家族的人際網絡或社會關係等,而這些有形無形資源的串聯,恰恰好是階級形成的關鍵因素。這個事實長期存在於聯考時代,也未曾在目前的入學管道中缺席。為了「凸顯貧富差距」之罪責,向「學習歷程檔案」開火,明顯地是打錯了靶。若想要降低家庭社經背景的影響,落實教育機會均等,需要更多系統性、制度性的謀劃及執行,絕非輕鬆的工作,抓「學習歷程檔案」當替罪羔羊,不免讓人懷疑是否有偷懶取巧之嫌?

其次,大學端早已反覆強調不會按照學習歷程檔案的美工品質、琳瑯滿目的營隊或競賽紀錄來甄選學生,也不會只重視跟科系相關的紀錄,如果學習歷程檔案是他人代辦代勞,在面試時不難辨識出來,因為缺乏「歷程」的周折細節或繁複步驟,一切自然都是空的、假的。大學端真正想從學習歷程檔案得知的,在於學生高中時期是否認真向學,在思辨議題、組織知識、獨立研究、團隊合作、熱心公益等方面,如何發展自己的多元興趣及能力。
(相關報導: 段心儀觀點:淋病─梅毒─課綱 更多文章

至於所謂的「捨本逐末」,反而是只看重結果,輕視歷程,只計較於拚升學的準備,忽略針對學習的省思。大學端審閱學習歷程檔案,重視的正是「歷程」;換言之,三年求學期間有何成長、進步?曾經在學習上遭遇到什麼困境?發現自己有何限制或缺點?已經或預備如何突破、改善?這些資訊,才是學習歷程檔案呈現的重點,說服大學端決定錄取的關鍵。

試問:一紙參加校外短期營隊的書面證明,或是針對校內社團活動日常參與經驗的反思和精進計畫,哪一項較能佐證自己的學習態度?單單一篇3,000字,由多人合力完成的小組專題探究報告,或是自己再附上過程中針對資料蒐集與整理、探究實作、團隊工作、論證寫作,簡報發表等表現的檢討,哪一項較能佐證自己的學習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他

請他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