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數十年來將摧毀伊朗核武視為畢生目標。如今,他終於發動對伊朗的大規模空襲,不僅摧毀鈾濃縮設施,更暗示政權更迭與可能刺殺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引發國際震撼。然而,美國前總統川普卻對斬首計畫踩下煞車。這場極具風險的行動,究竟是戰略性的壓倒性一擊,還是為政治生存而孤注一擲?
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選擇此刻對伊朗發動大規模攻擊,並非偶然,而是一連串地緣與政治條件成熟的「決定性時刻」。
自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Hamas)突襲以色列以來,以軍對伊朗支持的地區武裝組織發動連串打擊,削弱其「抵抗軸心」。加薩戰爭雖造成巴勒斯坦平民慘重傷亡,卻重創哈馬斯;對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的空襲也造成顯著損害;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在一次短暫的軍事交火中,摧毀了伊朗多數防空系統,使其在面對空襲時幾近無力反擊。
這一系列行動,使以色列得以掌握戰術主動,打開長年威脅伊朗核設施的行動窗口。
川普默許軍事行動,卻劃紅線反對「斬首計畫」
儘管美方並未對整體攻擊明確背書,但納坦雅胡似乎在川普(Donald Trump)的默許下展開了部分軍事規劃。根據路透社與英國《金融時報》等多家媒體報導,當以色列告知川普攻擊概要時,川普並未強烈反對。然而,針對納坦雅胡暗示「可能刺殺哈米尼(Ali Khamenei)」的言論,美方明確表達拒絕立場,報導指出川普劃下紅線,不支持針對伊朗領導階層的「斬首行動」。

以色列方面則否認相關消息。納坦雅胡的發言人聲稱川普反對計畫的說法「並不屬實」,納坦雅胡本人也表示,自己「不評論從未發生過的談話」。
但更引人注目的是,納坦雅胡罕見高調發表政治言論。他公開宣稱伊朗政權「非常脆弱」,甚至表示政權更迭「當然可能是軍事行動的結果」,並呼籲伊朗人民推翻神權統治,強調「百分之八十的伊朗人民會把這些神權暴徒趕下台」。
這種公開干預他國內政的表態,在以色列歷任領導人中極為罕見,顯示納坦雅胡不只在戰場發動攻勢,也同時開啟一場意識形態與心理戰。

首波空襲成果曝光:鈾濃縮設施與革命衛隊高層成目標
根據納坦雅胡接受美國「福斯新聞」訪問時稱,以軍已摧毀位於納坦茲(Natanz)的主要鈾濃縮設施。納坦茲設施濃縮純度達60%,長期被西方視為伊朗核武計畫的核心之一。
此外,以色列還擊斃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情報首長卡茲米(Mohammad Kazemi)。根據伊朗國營通訊社IRNA報導,革命衛隊確認三名高階情報將領卡茲米、穆哈格赫(Hassan Mohaghegh)、巴格瑞(Mohsen Bagheri)遭暗殺。
這場空襲不僅精準打擊核設施,也重創伊朗情報體系,對納坦雅胡而言是一項象徵與實質並具的「首波勝利」。
歷史定位未明,豪賭仍在進行中
美聯社分析指出,納坦雅胡在國內的聲望因此短暫回升,甚至連部分反對派也對軍事行動表示支持。然而,這種政治紅利能否持久,仍有極大變數。與哈馬斯戰爭初期的團結氣氛不同,如今的以色列社會高度分裂,部分輿論認為納坦雅胡為延續個人政治生命,不惜冒險擴大戰事。
若伊朗發動報復性飛彈攻擊,導致平民傷亡或基礎設施癱瘓,國內輿論可能瞬間反轉。若戰場出現失利,例如以軍飛行員被俘,不僅會重創士氣,更將對納坦雅胡構成嚴峻政治壓力。
對支持者而言,納坦雅胡是擅長謀局、擁有強硬意志的戰略型領導人;對批評者來說,他則是民粹與分裂的代表人物。然而無論立場如何,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突襲以色列,已成為他政治生涯上的無法抹去的陰影。
如今,他試圖以強勢對伊朗的軍事行動,重新定義自己——成為在國家危機時刻力挽狂瀾的戰時總理。這是一場賭上國家安全與個人歷史定位的行動,成功,將奠定他在以色列史上的關鍵地位;失敗,則可能讓他背負「以國家命運換取個人延任」的沉重指控。
納坦雅胡是否能從這場風險極高的政治與軍事博弈中勝出,仍是尚未揭曉的懸念。
(相關報導: 以色列襲擊伊朗,川普不同意,也沒反對 分析:採迂迴授權,讓盟友動手,美國不必親自下場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