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蓮前副總統於 6/7 舉辦「二戰終結 80•Her-Story 81 募款午會」,當日適逢她 81 華誕,募款是為將於 8 月主辦的「第五屆東亞和平論壇」,將邀請日韓菲臺與美歐各界菁英參與。
這項活動反映了她一生投入民主自由工程的犧牲奉獻與成就,也表達了將愛與和平擴大到跨區域、跨民族的呼籲。
沒有脫離民主進步 只是告別了墮落中的黨
在這個歡慶的日子,她不便提起的是她脫離了一生至愛、一手共同創造的「民主進步黨」。
而我的觀察是,她沒有脫離「民主進步」,只是告別了在墮落中的「黨」。而「民主進步黨」則脫離了「民主進步」,成為社會公認的「列寧新潮流」。
這個觀察有更多證據,呂副老戰友林正杰、陳婉真下車告別,回顧他們的一生旅程,還有施明德、許信良、彭百顯、朱高正、魏耀乾、陳真 … 不一一列舉,他們是真正民進黨的創始人,從未放棄「民主進步」,但都不願意墜入「打倒皇帝、自己做皇帝」的權力利益集團,而放棄了「黨名」。
這也印證了「名實糾纏」,與「名稱標籤化」的現象,「民主進步」掛在一個實質已經「列寧專政」的實體組織上,反而使得「民主進步」被污名化,或扭曲狹義化。根據「 53237 人類取用行為結構」參數,約有 40% 的人如此跟隨而不自知;幸而,仍有 10~25% 的人,有可能被提醒而恍然大悟。
華獨臺獨一家親 林正杰與陳婉真的差距只在疆域 呂副強烈主張「華獨、臺獨一家親」。林正杰自稱是民進黨內的「統派」。陳婉真在年輕時曾在「外觀」上是行動激進派臺獨(我少數幾次近距離觀察,發現似乎未必盡然)。
他們三人存在不少差異,外界解讀他們的言行也各自不同。我的理解則是從本專欄一貫建議的「求同存異」出發。
基於「名實糾纏」,各種名稱都存在表面和實質雙重意義。「獨」字在表面是個通俗簡化 — 也因此容易被窄化的名詞,實質指的是「民主進步」;而「臺或華」在表面也就是一個名字,實質指的是期待實現的範圍疆域。
主張「民主進步」的人又分 2 類,第一是「獨善其身」,滿足於只在臺灣實施。第二是「推己及人」,希望分享大陸、擴及大中華區、乃至全球人類。
呂秀蓮沒有脫離民主進步,只是告別了墮落中的黨;林正杰與陳婉真的差距只在實現民主進步的疆域;吳統雄唱出黨外大眾基層人民的心聲。
大聯盟在野為真 黨外則待定義 上周成立的「黨外在野大聯盟 」,非常曲折的可以解釋,很多人都認為民主進步很難分享大陸。主因就在人類本性容易只看見「政權」,看不見「人民」,聽得到明星,忽略了基層。
看「黨外在野大聯盟」的名單,會發現幾乎都是各黨精英,甚至不少人曾活躍在各個政黨,都是非常關心國政,參與政黨活動的人,稱為「在野大聯盟」很合理,但幾乎沒有「黨外」!
我在臺灣開創民意調查時,很快發現,國外的選舉研究,幾乎全部都是只研究投票者,而忽略了不投票的人民。
黨外的疏離 實「帝力於我何有哉」的理想 我國的總統投票率自民選以來平均為 72.7% ,與德國相當;但如果納入各級選舉,則投票率為 65% 弱。
所以我發現了「 53237 選民結構」與在臺灣的參數,其中投票者為 65% ,又分作 4 種類型;而不投票的「 7 」、亦即 35% ,有可能是人類共同的參數,是人數最多的一群人,通常是真正的「黨外」,疏離政黨活動的基層人民。「 53237 選民結構」的來源與內容,請參閱《 投票行為與選舉預測 》與《 勝選 6策 :「 53237選民結構 」 之候選人應用 》)。
臺灣在光復以前,百姓只能為芻狗。我的祖父母一代,生死饑飽全部由掌握政權的一人、一黨、一派決定。光復後由於實施「主動訓政」,我的父母開始有了自由自主的曙光。而到了我,跟著教育與經濟的自由化,我們這一代終於有了選擇自己人生的機會。「訓政」是指「政治制度」與「利益分配、財富正義」的組合狀態,仍存在強人,但國家目標加入分享人民利益,其知識意義,請參考本專欄《軍訓憲 ─ 國家階段式發展 • 對人民最有利》。
人民的力量 來自「教育與經濟自由化」的力量 在呂副的盛會上,由於我是第一代民歌手,所以邀請我來獻唱二首現代民歌,以歌聲唱出臺灣這80年的變遷。
我選唱了《 Cotton fields/ 採茶菁》和我的作品《偶然》二首,正好表達了基層人民的心聲。
在教育與經濟自由化後的社會,基層人民表面上是政治疏離者,卻反映「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自古以來的理想,更是民主進步的落實。只要有個公平運作的社會,基層人民並不盼政權政客給自己好處;只求政權政客不要剝奪自己的和平與小確幸。基層人民的耐受性非常大,但經過教育與經濟自由化後,政權政客如果逼得太過分,基層人民會以各種隱性或顯性的方式反抗。
呂副在會中提到韓國前總統的戒嚴反動,但很快就解決並康復。這就是人民的力量。而從南韓與北朝鮮的比較,就可看出這也就是「教育與經濟的自由化」的力量,一旦開放、一旦中產階級超過 65% ,民主進步一定成為必然。
我經常提醒「大陸人民一定會向前走」「兩岸人民未來一定會找到共同生活方式」,有些朋友認為很理想,沒錯,這不僅是理想,也是對長期歷史發展、科學歸納的定律。只是要達成的時間很漫長,在此期間要付出什麼成本,是所有參與者各方共同互動的結果。(請參見本專欄《為何大陸人民一定會自主向前走?金字塔的解答》)
歷史上已發生過無數次「 S- 型取用行為發展」現象,在 S 左側漫長的直線上,似乎永不可能改變,但到了臨界點卻會一飛衝天,突然改變。這是一種科普知識,相信有 10~25% 的人可以、也願意瞭解而產生信心。
給我們自由,我們就會前進! 第一代民歌手指 1970 年代包裹著「民權社會運動」意涵的歌手,在文化路線上,與後浪大不相同。(請參閱《《 臺灣民歌運動與第一代民歌手 》)
1976 年在一場演唱會上,歌手李雙澤,就是《美麗島》的那位作者,上臺後反嗆觀眾:你們花錢來這裡, 聽我們臺灣人唱洋歌 . 你們都聽不懂在唱什麼。
棉花田是美國現代民歌的開拓曲之一,作者 Lead Belly 是一位貧困家庭的黑人,這首歌是寫他小時候被媽媽背在背上, 在棉花田中勞動的故事。
這種主題可以寫成悲傷,甚至仇恨。但是,他卻寫成非常輕快與熱情的曲風。
使我深深的感受到,只要給我們自由,生命就自會有出路。
所以我就對他說:我們雖然沒有棉花田,但是我們桃園有很多茶園, 我們小時候也被媽媽背在背上採茶菁,我 15 歲就上工地,進工廠,我們對於改變自己,改造社會,有相同的熱情與經歷。
我把這首歌改寫為《 Cotton fields/ 採茶菁》:
桃園埔心 綠色的茶園,媽媽們 戴著斗笠、背著囡仔,烈日下 彎腰低頭採茶菁。
我也曾經 流汗加流血,背水泥、爬鷹架、感謝磨鍊!向前進 認真作顆螺絲釘!
Oh! 沒有抱怨、也沒有逃避,母子同心、父女相牽,為家鄉 創造出第一桶金。
我也曾經 流汗加流血,轉車床、翻砂模、感謝磨鍊!向前進 認真作顆螺絲釘!
不論美國人民、臺灣人民、大陸人民,給我們自由,我們就會前進!
《偶然》同行山路 更要跨越無形深谷 我的創作很多,但在戒嚴時代幾乎全部被禁了,各位讀者可能只聽過一首《偶然》。
《偶然》是我在擔任寒暑假自強活動輔導員的時候,在中橫公路健行隊,為所有的隊員和同學們寫的歌。
這首歌,記錄了我在主持晚會時,和大家共同約定的小秘密。明天將要面臨漫長彎曲的山路,我們要一起走過。但臺灣還有更多無形的高山深谷,我們更要一起跨越。
五十年過去了,很高興我們當初的約定已經實現,我們克服了許多經濟與社會的障礙。然而,翻越一座山,又迎來另一座嶺,新的挑戰仍在前方等著我們克服。
《偶然》有幸也在大陸傳唱,期望全世界人民,一起穿越彎曲山路,一同克服無形的高山深谷而高唱!
列寧專政是天性 唯靠能辨識「名實糾纏」者導正 魏耀乾於 2023 年在民進黨「創黨先進聯誼餐會」場外,拉起抗議布條「我們開創的民主進步黨,已淪為獨裁貪污惡霸黨」。他批評民進黨已經「一黨獨大、絕對權力、絕對腐敗」;點名新潮流系盤據政府各部門,把持銀行與國營企業,掏空國庫,朋比分贓,猶如臺灣島上的哥吉拉,其中直接指名了賴清德。
列寧式專政是人類的天性,也是「先出」性;可能有 40% 的人具備先天較強的控制慾傾向,其中又分為 25% 和 15% 敵對的 2 群,一如納粹與蘇聯,表面相反,實質相同。
民主進步也是天性,卻是「後發」性,需要由人治轉向法治,由制度維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