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全台各地頻傳預售屋建案因建商資金鏈斷裂淪為爛尾樓,不僅影響消費者財產權益,也引發市場信心危機。對此,正業地政士聯合事務所所長鄭文在提醒,購屋人與其糾結於合約條款,不如花20元前往地政事務所調閱「土地謄本」,掌握基地抵押權設定情況,才能有效避開高風險建案。
爛尾樓頻傳藏風險!魔鬼藏在基地抵押權
根據《鏡週刊》報導,鄭文在指出,預售屋買賣屬定型化契約,內容依《平均地權條例》與各縣市規範制定,須經主管機關審核,內容通常合規;真正潛藏風險的,往往是建案基地的土地狀態,特別是抵押權的性質與數量。
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58條,建商銷售預售屋前須取得建造執照,合約上亦會記載建案所在地段與地號。鄭文在指出,一旦出現非銀行的融資抵押,極可能代表建商資金自備率低,甚至嚴重依賴高槓桿操作。
「查謄本只要20元」預售風險最划算的投資
鄭文在表示,民眾可依此資訊至任一地政事務所跨區申請土地謄本與產權資料,查閱是否有銀行、融資公司或私人設置的抵押權。
只要20元就能掌握建案背後的資金狀況,這是每位購屋人最該做的第一步調查。與其在爛尾樓風波爆發後悔不當初,不如事前多跑一趟地政事務所,讓一紙謄本成為守護資產的第一道防線。
「蛋黃區」也可能變危樓陷阱
根據中央銀行規定,購地貸款最多僅可達五成,建商應自備六成資金以支應土地款及動工資金,倘若地上設定多筆抵押,特別是融資公司或私人貸款,顯示其財務結構不穩,增加爛尾風險。
即便建案位於熱門蛋黃區,若土地設有層層抵押權,仍難擋風險。鄭文在強調,抵押權層級越多,建商與地主的財務壓力越大,面臨資金調度困難時,最終受害的往往是購屋人。
鄭文在提醒,不要被銷售話術打動,或是被華麗樣品屋或銷售人員承諾沖昏頭腦,忽略建案背後的財務結構,土地謄本才是最客觀、最具風險指標的依據。
(相關報導:
台灣陷入「生不如死」境地!3類房受衝擊,以後沒人要也租不出去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