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大戰又起,以色列與伊朗烽火漫天。在世界的「火藥庫」排行榜中,台海始終「名列前茅」。如此火藥庫的想像與認知,來自於西方媒體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警告」,華府智庫一場又一場的「兵推」。時間久了,連台灣社會也開始深信自己就是火藥庫,因此民間籌辦起了兵推,還找了美日退將來「共襄盛舉」,自我說服美日聯合保台的內心期待,絕非一廂情願。
「眾星雲集」的兵推,卻缺了最重要的一塊
美日台退將「眾星雲集」的兵推,無論結局勝敗,無論美日軍力能推進到什麼程度,其實永遠缺了關鍵的一塊,也就是做為軍事根基的政治。平心而論,台海究竟是不是一座火藥庫,不是靠任何媒體的預言,也不是靠各種兵推的想定,而是取決於政治領導人的一念之間。美國霸權在「台灣牌」的進或退,台獨總統在兩岸紅線的理性或瘋狂,才是戰爭按鈕的「話事人」。
因此,看兵推,往往不是看棋落何方,而是看幕後金主。出資的人主導兵推結果,從而左右一眾看倌對局勢走向的心理預期與抉擇。民主政治下的羔羊,依舊是沉默的。台北這場備受矚目的兵推,台方有人認為是對岸的陰謀,陸方也有人認為是彼岸的圈套,道盡兩岸政治缺乏信任下的真實危機。一位旅外學者來訊,他說兵推似乎過於「兒戲」。「兒戲」兩字形容得唯妙唯肖,精準到反而讓人覺得悲哀。
兵推登場的潛台詞,難道不是認定兩岸之間「必有一戰」、「註定一戰」?當社會多數人熱衷於兵推之時,也就意味著「和平」越來越不被當成一回事,甚至視為笑話一場。「投降主義」、「失敗主義」、「悲觀主義」,各種要置「和平」於死地的血滴子,一瞬間都飛了出來。
這也難怪馬英九帶領青年學子參加海峽論壇,順道去甘肅敦煌參訪河西走廊,竟會遭到罵聲不斷。有些人話說得酸,將馬英九形容為「男版洪秀柱」,一口氣罵了兩個人,意思是他們在兩岸問題上「毫無底線」;再難聽的批評都有,說他自我降格,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看不慣馬英九頻頻赴陸之人,不分藍綠,那麼台灣的「底線」究竟是什麼?虛幻的尊嚴,還是實在的和平?

罹患被害妄想症,民間交流也成了萬惡淵藪
馬英九執政那8年的兩岸和平發展,宛如過眼雲煙,以今日的主流眼光來看,彷彿已成翻頁的歷史。不過,「和平發展」從來不是憑空而來,當時至少有海峽論壇、國共論壇、兩岸企業家峰會(紫金山峰會),以及陸委會、國台辦,做為4大支柱。而這4根柱子,在今天不是已然傾圮,就是被輕描淡寫,唯有海峽論壇還在勉力撐著。
換言之,兩岸當前狹窄的和平交流管道,完全是靠民間社會的力量在維繫。執政黨起不了任何作用,只剩下糾察隊的角色,到處檢查人們是否辦了對岸的證件,或者是否說了「九二共識」、「一個中國」云云。在此情況下,卸任後的馬英九,以一介平民的身分參加海峽論壇,有何不可?至少還有人真心相信兩岸之間是有歷史與政治的基礎,至少還有人嚴肅認真地看待和平。如果檯面上人人都是賴清德,台灣恐怕連兵推的機會和空間都沒有,一上場就是戰場。 (相關報導: 張鈞凱專欄:哈佛女孩跌落神壇,「美國祛魅」時刻到來? | 更多文章 )
在執政黨眼中,海峽論壇是萬惡淵藪,更是「統戰滲透」的集散地。仔細推敲,之所以形塑如此印象,無非是過去兩岸大大小小的交流和平台,一個又一個被推倒、被消滅,最後倖存下來的海峽論壇,自然成為了唯一的眾矢之的。只能說,民進黨執政越久,台灣的被害妄想症就越嚴重,嚴重到連有人不過拿著手機在街上拍照錄影,也會被當成中共「第五縱隊」大舉入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