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智庫警告:「外國勢力干預」已淪為民主國家「擋箭牌」

2025-06-15 18:30
2025年6月14日,美國亞特蘭大一名示威者在「無王日」抗議中高舉譴責川普的標語。(美聯社)

總部位於斯德哥爾摩的國際民主與選舉援助學會(International IDEA)在一份最新報告中指出,選舉期間虛假信息傳播和社交媒體算法操控,是當代民主制度面臨的主要威脅之一。

虛假信息與外國勢力干預並存

報告強調,國內、國外以及非國家組織明確地、有意願地參與這些干預活動,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威脅。報告特別提到了一些國家,如中國、俄羅斯和伊朗。

國際民主與選舉援助學會秘書長凱文·卡薩斯-薩莫拉(Kevin Casas-Zamora)6月9日對法新社表示,在2024年報導的54場選舉中,80%的選舉遭遇了「蓄意散布虛假信息,試圖影響選舉結果」。

但他也指出,當政客將問題歸咎於外國勢力干預時,往往會將公眾的注意力從真正存在和發生的國內問題上轉移開來。「這些干預是否真的成功,恐怕沒有人能說得準,」他說道。

外部威脅不應掩蓋內部問題

卡薩斯-薩莫拉強調:「收入不平等、大量民眾感到被忽視和邊緣化、其心聲未被政治機構傾聽等問題,或許至少應該獲得與所謂外部干涉或虛假信息同等的重視。」

「對外國勢力干預的過度關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種『托辭』或『方便的解釋』,讓國內政客籍此逃避反思民主制度運行的方式,逃避反思確保民主制度服務於公民的使命。」

卡薩斯-薩莫拉認為,如果我們「關心民主的未來」,那麼同樣緊迫的是,質疑和檢視那些導致民眾對政治機構失去信任的內部缺陷。

2024年,全球共有約16億人在74場全國選舉中投票,顯示出各國民眾仍有強烈意願通過選舉發聲,盡管其對政治的信任「仍然不足」。

這位哥斯大黎加前政治家指出:「可以說,人們對政治機構不信任的最重要根源在於,國家在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方面的表現。因為,正是這些具體的福利與保障,決定了公民與國家機構之間的關係。」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相關報導: 解放軍即將迎來「三航母時代」!中國軍事專家解析,福建艦如何提升中國海軍戰力 更多文章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