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二十日,湖南省瀏陽縣蒼坊村貧農、臨時挑煤工胡祖倫的妻子劉明倫生下一個男嬰。男嬰排行第九,胡祖倫夫婦叫他「九伢崽」。出生三天後,九伢崽的父母找上孩子的三伯父胡祖儀為孩子取名。胡祖儀飽讀詩書,認為這孩子有一天將成大器,於是根據古書《詩經》典故,為他取名「耀邦」,即「榮耀邦國」之意。與其許多共產黨同事不同的是,胡耀邦長大以後一直沒有改名。
農民出身 一六○○年代中期,胡家先祖為逃避江西的社會動亂,遷徙到湖南—江西省界山嶺起伏、貧窮落後的農村。由於胡家來自江西,或許也因為不肯放棄江西的文化和語言傳統,本地人將胡家人視為「客家」。因此,胡家人或許遭到在本地生根更久的居民的歧視。舉例來說,胡家的房子建在比較差的地上——座落在距離村子主體約一英里外的孤立山谷,背後是一片矮陡坡。
在中國,身為「客家」,經常與風雨飄搖的歷史脫不了關係,客家人一般指那些從華北戰亂多事地區,集體移居華中、華南人口較少地區的人民。客家史主要有三到五次大遷徙,時間可以回溯到秦代(西元前二二一至二○六年),但其中兩次規模較大的遷徙出現在宋朝(西元九六○至一二七九年)初年與明朝(一三六八至一六四四年)。客家是漢人主流中一個子群,在中國不是經認可的少數民族。但他們在許多領域保有自成一格的認同,沿用一種獨特方言與其他許多客家傳統。今天,身為客家人主要不是地域與語言、而是自我認同的差異。胡耀邦生在客家家庭,是道地客家人,而且在二十世紀之初,他的家鄉所在的那一區,有六成以上居民都是客家人。
客家人素以擁有獨立精神、大膽與勇於行動自傲。他們強悍、有彈性、直率,而且吃苦耐勞。他們重視教育、公平與品行。客家家庭一般不會要女子裹腳,大家族經常將資源匯集,以確保年輕男子都能免費享有教育的機會。 或許你會發現,客家人還有揭竿起義、反抗壓迫的歷史。以十九世紀中葉幾乎扳倒清朝的太平天國之亂為例,太平軍大多數領導人是客家人。國民黨的兩名創黨領導人孫逸仙與廖仲愷,還有幾名國民黨軍著名的將領也是客家人。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初期,相當多的客家人加入共產黨,成為黨與紅軍以及之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重要領導人。除了胡耀邦以外,這類人士還包括中共最著名的兩名將領朱德與葉劍英,包括創黨元老李立三,根據若干說法,鄧小平也是客家人。
(相關報導:
六四事件真相成謎?美國前官員:胡耀邦未竟的改革夢,為何無法動搖中共體制
|
更多文章
)
在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瀏陽縣是革命浪潮的中心。前清代期間,在太平天國之亂於一八六四年敉平之後,因飢荒、戰亂與苛征暴斂而人口出走的瀏陽縣仍然不斷發生農民暴亂。太平天國滅亡後出現的幾次小規模暴亂,儘管以失敗收場,但對清朝覆亡與一九一一年民國的建立都有加分效果。當胡耀邦於一九一五年出生時,成立未久的民國,已因軍閥割據、爭奪地區霸權與全國政府建政權而四分五裂。直到一九二○年代晚期仍陷於封建民兵勢力割據的湖南,更是兵家必爭之地。由於欠缺治理權威,湖南農民面對地主與土匪的欺壓凌虐,只能拉幫結派來自我保護。之後的毛澤東費盡心機,煽動湖南農民與地主之間的仇怨,來建立一支革命武力。 胡耀邦的父親胡祖倫,於一八八二年生在他日後養活自己一家人的同樣這棟房子裡。胡祖倫的父親胡成瀚受過基本教育,也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兒子都能入學受教。但胡成瀚在妻子病逝六年後於三十八歲那年去世。十四歲的胡祖倫與兩個弟妹於是由他們的伯父照料。這位伯父雖也費盡心血,但胡家已陷於困境。沒隔多久,胡祖倫娶劉明倫為妻,劉明倫的家庭來自距離蒼坊村六英里的文家市,父親是貧農,還兼職做煙火。像當年全國各地貧苦人家一樣,劉氏夫婦生下的六子六女(一說為四女)也有幾名因傳染病與惡劣的衛生條件——夭折。
胡祖倫有大約一畝地,種些稻米蔬菜,但生息不夠養家餬口,他還得收集柴火。之後他每天來回超過十二英里,到湖南—江西省界礦區買煤轉售。這是可怕的重活;胡耀邦日後回憶,父親的兩肩因長期載重,腫得像兩個小口袋。胡祖倫太窮,買不起菸草,只能以點燃土產油桐樹葉過癮。他的妻子得在夜間織布,既供家人衣物,也將簡單成品賣到當地市場,以貼補家用。
儘管胡耀邦少年離家,極少回鄉,也從未推動任何發展家鄉經濟的事務,為維護胡耀邦這處祖居,瀏陽縣蒼坊村政府與黨委仍然下了不少工夫。一九九五年,村黨委會重建了這座因家人多已遷離而荒廢多年的老宅。老宅現為國家級觀光景點,有一間收藏許多照片與文物的博物館,及一座陳有胡耀邦塑像的紀念堂。泥磚與木材所搭建的老宅,以青綠陶瓦為頂,堪稱湖南農民簡樸、艱困人生的寫照。老宅由內而外都漆成土黃色,但由於濕度過高、經常降雨,而頗顯陳舊、腐朽。這是一棟大宅——共有十九間房與四千八百平方英尺——但一直至少住著兩家人。胡祖倫一家據有其中七間房,約兩千一百平方英尺。 屋內一片黝黑,樸質無華,沒有家具,沒有藝品,只有賴以生存的必須用品。不過附近小溪流水,枝葉扶疏,倒也為老宅平添幾分寧靜與祥和。
「九伢崽」又瘦又小,但和藹可親又有禮貌。他像其他偏鄉小童一樣,幫忙收拾柴火、照顧牲口。他的父母很快發現他求知慾強、愛讀書,為他取名的胡祖儀遂在胡耀邦五歲那年將胡耀邦送入私塾,學費由胡氏家族集體負擔。兩年後,胡祖儀把胡耀邦送到離家約三英里、一所規模較大的初小,開始研讀《千字文》與《三字經》等儒家經書。胡耀邦展現出強記與學習速度,以及詩文習作的天賦,都令教師們驚訝。
胡祖儀對這個侄兒的學業成績尤為感動,隨於一九二五年將胡耀邦送到位於文家市最近一所政府辦的高小。這所里仁高小是一所較現代化的學校,教授中文、數學、地理、歷史與體育等西式課程,後來還有孫逸仙的三民主義。胡家沒有能力讓胡耀邦寄宿文家市,所以胡耀邦得每天來回徒步十二點五英里。有時父親也會伴他同行,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得一個人來回。上學對他來說,不只是受教,也是一種體能訓練。胡耀邦日後表示,他能在一九三四年「長征」中生存下來,得力於四年小學生涯長途跋涉的歷練。
胡耀邦是教師們所公認里仁高小最聰明的學生,也是全校最貧窮、最瘦小的學生。他不僅住不起學校宿舍,還得從家裡自備餐食上學,這使得他淪為班上一些同學嘲弄的對象,但胡耀邦日後告訴他的女兒,這些霸凌只能使他更努力。同樣在里仁就讀的表兄楊世俊也為胡耀邦提供一些保護。楊世俊日後回憶道,他年紀較長,也比較壯,能鎮住那些小混混,讓他們不敢過分,而較聰明的胡耀邦就幫他寫作業作為回報。胡耀邦日後表示,在里仁就讀期間,幾位老師給他的道義與財物支持讓他十分感念。
(相關報導:
六四事件真相成謎?美國前官員:胡耀邦未竟的改革夢,為何無法動搖中共體制
|
更多文章
)
就在胡耀邦於里仁學校接受小學教育的同時,華南—華中地區也出現社會政治變化。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過後的中國,政治情勢發生劇變。成千上萬的年輕人自我組織,成立政治行動團體,其中最重要的有孫逸仙的國民黨與一九二一年成立於上海的中國共產黨。這兩個黨都在財務與政治上接受莫斯科「國際共產運動」(Comintern,即共產國際)的支援。
儘管共產國際下令要這兩個黨合作,國、共兩黨之間卻始終相互猜忌,明爭暗鬥不斷;一般認為共產黨比較激進,對外國利益與社會政治現狀而言也比較危險。一九二四年,孫逸仙在廣州成立黃埔軍校,開始訓練一支在國民黨領導下統一中國的武力。但他在一九二五年初去世,黨領導權最後交到蔣介石手中。軍旅出身的蔣介石雖承認一九二四年建立的國、共兩黨「統一戰線」,但對共產黨極度不信任。他開始籌畫「北伐」,剷除盤據華中與華東的軍閥。而北伐一條主要進軍路線就是穿越湖南。
在胡耀邦受教的里仁學校,校長陳世喬與另三名教師已經秘密加入共產黨。身為當地黨支部書記的陳世喬常在校內開會時對學生積極灌輸馬列理念與著作,並以當時中國青年知識份子之間不斷升溫的愛國與仇外來鼓動學生。胡耀邦與楊世俊在學習數學與地理的同時,也學了一些社會激進主義。後來楊世俊於一九二五年加入共青團。
根據彭湃與毛澤東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所提出的構想,里仁的黨員開始鼓動校外農民激進運動與組織。一九二六年初,講習所出身的湖南農民組織向全省擴散,鼓勵貧農組織農會,要求地主降低地租與利息。這類組織成長迅速,單單在瀏陽縣就有九千多農民加入五百八十六個村級農會。根據胡耀邦傳記,他的父母、哥哥與其他幾名親戚都參與了農會工作。沒隔多久,湖南省境部分地區出現「紅色恐怖」,武裝農民結夥殺了一些地主。
一九二六年,已經牢牢掌控國民黨的蔣介石,出動兵力超過十萬,部分由蘇聯資助、武裝的「國民革命軍」北伐,征討分別盤據華中與華東的吳佩孚與孫傳芳。在地方農會大力支持下,國民革命軍很快穿越湖南,在七月間佔領省會長沙。到十一月,北伐軍已經佔領長江重鎮武漢,並將武漢作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之後,蔣介石揮軍往東,擊敗孫傳芳殘部,於一九二七年三月底進入上海。在上海期間,蔣介石決定強制解散與共產黨的統一戰線,並整肅國民黨內所有親共勢力。他下令在上海與華南其他地區抓捕、殺戮數以千計的共產黨員。他將黨部從武漢遷到南京,對黨內左派展開整肅。短短數週之間,中國全國共產黨黨員從近六萬人減少至不到一萬人。各地地主所組建的民兵對前一年的紅色恐怖展開報復,發動「白色恐怖」殺了成千上萬的農會成員。
*作者蘇葆立(Robert L. Suettinger),美國國際關係學者,前史汀生中心(The Stimson Center)資深顧問及「對中議會聯盟」(IPAC)顧問。曾在柯林頓政府時期擔任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主任,並曾任職於CIA與美國國務院。本文選自作者新作
《胡耀邦:從國共內戰到天安門事件(1915-1989)》 (黑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