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蜜蜂,或許微不足道。但當數百萬隻一同逼近,連最強悍的人也會害怕。賴清德唯一會恐懼的,是有一天,我們全都同步,全都站在一起。」──獻給2025年4月26日,站上凱道的人
在政治語言中,我們鮮少動用生物隱喻,尤其是對群居物種的借喻。因為那類詞彙太過原始、太過本能,彷彿不夠文明,也不足以體現現代治理自詡的精密邏輯。然而,蜂群是一種危險的例外。蜜蜂不靠暴力制勝。牠們贏在同步,在訊號、反應與行動之間,無聲地對齊節奏。依靠的不是強制命令,而是精密分工與一種基於訊號識別的本能共識。一隻蜜蜂起飛,無人在意;但當整個蜂巢在某一刻集體振翅,空氣的密度隨之改變,連世界的回音也會應聲顫動。這正是政治所最懼怕的──異議同步的瞬間,政權的密碼也隨之失靈。在動態系統的語境中,我們用 Kuramoto model(藏本模型)的微分方程來描述這種現象:

這不是一門物理課,而是一堂關於統治與覺醒的戰略課;不是關於科學,而是關於抵抗的密碼。每個個體本有其節奏。但當耦合強度(K)升高,當共振的連結密度足夠高,個體之間便不再孤立,而開始同步。從獨行到共鳴;從噪音到節奏。成千上萬隻螢火蟲群會同時閃爍,數百萬個心肌細胞會共同跳動,蜂群也將不再單飛。政治異議,亦是如此。
當群體間的相位差不再擴大,而是趨於一致,當那些原本被權力視為離散、邊緣、可控的個體,出現了一種「群體節奏」時,統治者將面對他最無力應對的局面,也就是失控的共鳴。這不是暴力革命,而是節奏性的顛覆。不是因為誰喊得最大聲,而是因為我們終於開始一起說話。
Kuramoto模型從來不是武裝革命的藍圖,而是一場潛伏於秩序底層的節奏革命。它揭示了一種看似冷峻、抽象,卻足以震撼統治秩序的現象:同步。每個個體原本都有自己的節奏與方向,各自獨立,彼此孤立;但只要連結夠深、共鳴夠強,這些原本離散的個體便會逐漸對頻,最終趨於一種群體的節奏:那是一種比聲音更深沉,比語言更本源的協調,像本能,又像一群生物共享的脈動。當群體的共鳴能力升高,耦合強度也會隨之增強,群體便越可能進入聚合狀態。而當強度穿越臨界線、相位差逐步收斂,就是蜂群起飛的時刻。這聽起來像是科學,其實正是政治。真正令統治者恐懼的,從來不是街角孤身的抗議者,而是那些原本零散的聲音,一旦同步共鳴,便能瞬間結成節奏的洪流。數量無力,若無連結;聲音無效,若無共鳴。
人若分散,聲音便如霧;人若連結,共鳴則如雷。我們的總和Ν,不只是規模,更是潛能。只要同步,便能撼動世界。當那一隻原本微不足道、易被忽視的蜜蜂,有朝一日化為鋪天蓋地、共振如一的百萬蜂群,即便是素來無所畏懼的總統,也將在那一刻,感受到某種無法名狀的顫抖。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柯文哲還能繼續押下去嗎? | 更多文章 )
《自由釘痕與凱道節奏》:2025人民覺醒的雙重標記
台灣的司法,如今已逐漸失去說服的能力,不是因為法律本身出了錯,而是因為權力開始為法律寫劇本,讓它在賴清德手中,變成一柄用來形塑敵人的劍。一場聲押,一紙起訴,不再是秉公行事的程序,而是舞台上精心計算的開場鐘聲,用來打擊異己、懲罰質疑、嚇阻反對。
歷史有時不在法庭上翻頁,而是在廣場的吶喊聲中悄然轉向。
2025年1月11日,台北,自由廣場。
那一天,一股怒潮湧現,不只是憤怒的宣洩,更是人民對國家機器濫權的公開對峙。民眾黨當日不是升起了一面旗幟,而是釘下一記無聲的警鐘:釘在廣場的石板上,釘入記憶深處,也釘破了官方語言對司法正義的遮掩,釘碎了那副經年假裝中立的制度假面。柯文哲遭以突襲之姿拘押:理由模糊、程序瑕疵、手法粗暴。整起事件不似一場公正的審判,更像是一齣經過權力機關策畫、由司法機構演出的政法戲劇。在那一刻,法律不再是維繫社會秩序與人民信賴的契約,而是一頁事先撰寫的劇本,一場精心安排的開場戲,統治者以之為白布,在其上書寫權力的編年史。
正因如此,民眾黨員、小草與那些不願沉默的人群,走上中正紀念堂前,聲援柯文哲。他們無懼陰雨,也無懼孤立,像海岸上最後的燈塔,在風中挺立不滅。他們沒有焰火、沒有號角,只有一句毫不退讓的覺醒與對抗之語,響徹廣場:「今天,就是向賴清德這一個獨裁的威權體制宣戰的時刻。」這句話,不是口號,而是墓誌銘。它訴說的不只是對一位總統的抵抗,更是對一整座體制失序的送葬儀式。那是一場無神無教的葬禮,為背叛法治的制度送行,也為那些還相信法律不該屈服於權力的人,留下一盞微弱但堅定的光。
那日,細雨無聲墜落,自由廣場不再是供旅人取景的地標,而是一座由憤怒與腳步重新界定的臨時審判殿堂。沒有法袍,沒有木槌,只有一群沉默太久的人民,在時間的深處,以肉身站立,以聲音逐字錘擊真相。他們在場,不為儀式,而為審判。那是一場為法律敗血症舉行的追思,一場為司法病灶設置的靈堂。他們記得,那一摞摞28年6個月的起訴書不再通往正義,而是導向一座掌權者親自設計的牢籠。他們記得:法律的語言,已被權力染上音色,被賴清德的政權裁縫成錦袍,披覆在暴力之上,柔順而奢華,卻遮不住那底層的殘酷與腐敗。
那日,自由廣場成為一座預言的劇場,不是為了哀悼過去的創傷,而是為了向未來投下一道信號:當權力背離正義,人民終將起身對抗。風,不再只是天氣的流轉,而是社會氣候崩裂的前奏;雨,不再只是天空的憂鬱,而是一場來自天際的洗禮,喚醒這座島嶼久已麻痺的道德肌理。人們雖站立於地,語言卻如種子,緩緩沉入歷史的土壤。他們所說的話語、所揭露的不義、所要求的正義,不是為了當日的掌聲,而是為了讓真相在未來的某一天,有機會發芽、生長、並最終結果。正因如此,那天許下的誓言並不高聲。它低沉、緩慢,卻堅定如鐵:真相,不能用謊言的語調朗讀;正義,不能交由獨裁者命名。法,若成劍,人民必以聲音為盾,用發言守住最後的呼吸。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柯文哲還能繼續押下去嗎?
|
更多文章
)
僅僅百日之後,2025年4月26日,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天空飄著綿綿細雨。主持人高聲宣告,現場群眾超過25萬人,聲勢浩大,令人震撼。朱立倫率領國民黨站上街頭,高喊那震耳欲聾、劃破權力寂靜的口號:「戰獨裁,反綠共!」這場行動的導火線,是台北市黨部主委,因推動罷免民進黨立委的連署作業,遭北檢以「偽造文書」為由突襲羈押──手段熟悉,脈絡清晰,動機不言自明。
於是,這場集會,迅速從一場黨內危機,升級為一場全社會的聲音解封,是台灣政治地表下,積壓許久的怒氣裂縫,瞬間崩裂的時刻。凱道,從不缺人潮。但那一日,它不再只是身體的聚集,而是節奏的匯流;不再只是一次集會,而是一場讓語言脫離控制的共鳴儀式。一個社會開始發聲,不是因為有人教他說話,而是因為沉默已經不再安全。那日的濕雨,沖不淡人
群的怒火;賴清德的統治節拍,第一次開始出現錯拍。426,這組數字,忽然之間成為一種符號,象徵著沉默的終結與憤怒匯聚的時間節點。那一天,恐懼終於不再屬於人民,而是轉身逼近那個曾以為自己掌控一切節奏的賴清德。
這兩場集會,彼此相隔百日,卻共同構成了一場制度性對抗的開端;它們不只是對體制濫權的連續質疑,更是對「司法工具化」現象的清晰抗辯。那兩日,每一位走入自由廣場與凱道的人,既不是單純的聲援者,也不只是沉默的見證者,而是在那尚未寫下的歷史審判之前,集體踏入一場儀式。他們的聚集,並非為了儀式本身,而是為了撕裂那被賴政權染指、遭操控的語言體系,為了直面那長期橫行、始終不對等的權力結構。這是一場民主對自身的救贖,一次以身體書寫的抗議,也是一次以行動修復正義根基的開始。他們以身為筆,以聲為辭,為法治與正義的真正含義書寫新的史詩。
他們不是僅僅在呼喊,而是在直擊司法正當性的根本;不是在喧嘩,而是在拒絕一場由東廠化政權主導、並由整個體制默許的沉默共謀。就在那一刻,自由廣場與凱道,不再只是地名與空間,而是歷史筆鋒落下的座標,是人民記憶與抵抗的場域。每一道聲音,都是對法治失衡的回應與糾正;每一次呼喊,都是對憲政戲碼的揭穿與反制。當總統以司法為劍,人民便以語言築盾;而當憲政不再庇護真理與公義,語言就成為最後一道仍能呼吸的制度之牆──一堵以良知為磚、以記憶為灰、以勇氣為砂,一寸一寸砌起的牆。
《革命練習曲》:從1830年的華沙到2025年的台北,歷史仍在抵抗
1831年9月,遠在德國斯圖加特的蕭邦,在得知華沙陷落的消息後,憤怒、悲傷、無助,如驟然洶湧的琴鍵。那一夜,在崩潰邊緣,他將這句撕心裂肺的質問寫進日記:「啊,上帝,你還在嗎?你明明存在,卻不降罰。莫斯科的罪行,你還嫌不夠嗎?還是,你根本就是那個莫斯科鬼子自己?」這不只是哀悼,也不僅是控訴;那是一名藝術家在歷史面前,無法保持靜音的痛苦掙扎。於是,一首高難度C小調的練習曲誕生了──《Etude, Op. 10, No.12》,後人稱之為《革命練習曲》。它不是演奏會的炫技作品,而是一頁燃燒的證詞。它不是為了音樂廳而寫,而是為了不讓真相被塵封。這一切,讓人想起1830年的波蘭。那年冬天,在俄羅斯帝國的鐵蹄之下,波蘭的青年不再沈默。他們不是為了勝利而起義,而是為了不再被歷史遺忘。他們選擇走上街頭,用身體與聲音,在華沙寒風中點燃革命的火光。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柯文哲還能繼續押下去嗎? | 更多文章 )
開場不假辭色。右手便猛然擊下強烈不協調的和弦。沒有鋪陳,沒有修辭。怒火如槍聲突至,琴聲之中滿是燃燒的空氣。這不是序曲,而是烈火的爆發,是一個被奪走自由的民族,發出的第一聲撕心裂肺的哀號。這段音樂,手指必須猛烈,但不能崩潰;音響必須充滿怒氣,但不能失控。你若心中無火,則和弦會空;你若情感未燃,那音樂便成機械。真正的演奏,不只是技巧,是記憶的點燃、良知的投彈。
接著,曲子進入核心:長達數分鐘的交鋒。左手以連續、疾速、幅度廣大的琶音(arpeggio)如波浪橫掃整個鍵盤低音區,彷彿步兵疾行、騎兵衝鋒,是倒下又再起的抗命者。而右手的主旋律,以八度之勢一擊再擊,如軍令、如號角、如無法熄滅的怒吼。彈著彈著,你會發現,每一枚八度的音符都是一把火炬,每一道琶音的波濤都是一道撕裂黑暗的閃電。這不是演奏,這是戰鬥。這不是表演,是蕭邦對天的質問:「波蘭不會亡。」
而當戰場的煙硝散去,音樂緩緩沉落。那不是終章的安寧,而是崩潰後的靜默。雙手回到中音區,如同一名獨活的士兵,在斷垣殘壁中輕聲喃喃:「我們沒有贏,但我們也沒有屈服。」這段旋律,不是柔和,而是崩潰後的堅持;不是和解,而是無聲的吶喊。它如石碑上的字,不高聲,卻永存;不煽情,卻震動。那是歷史中無名者的語言,是用最小的音量,說出最大聲的真相。有人說,《革命練習曲》是蕭邦寫給祖國的血書。對波蘭而言,那是過去;但對今日的台灣,它是現在,是這座島嶼書寫中的未完篇章,是一張等待遞交給未來的證詞。
蕭邦彈奏的,不是琶音,是城市淪陷的哭聲;他寫的,不是和弦,而是信念的殘火。他無法回到祖國,卻讓音符代替他站上所有他無法站上的陣地。每一次演奏,都像是一面悄然升起的旗幟,迎著極權的風,無聲地飄揚。
而今日的台灣,是否正在經歷那首曲子的第一段?
當檢調以「羈押」為名,暗渡陳倉;當法院成為政權的盾牌;當程序被用來掩飾實質的不義,我們是否,正在無聲地寫下自己的C小調?自由廣場與凱達格蘭大道,不再是兩場孤立的集會,它們,是同一條旋律的不同樂句。民眾黨與國民黨,曾各有歧異,今日卻共同因「被清算」而走上街頭。他們不只是抗議一項個別案件,而是在高唱那首久違的練習曲──為民主練習、為反抗練習、為不再沉默練習。因為在權力獨大、檢調淪為私器的時刻,真正的人民不是旁觀的觀眾,而是願意走出來,用聲音、用腳步、用一場又一場
的集會,去彈出他們自己的《革命練習曲》。
《2022年斯里蘭卡》──十萬人攻總統府,總統狼狽逃亡,政權潰敗
2022年7月9日,在炙熱無情的熱帶烈陽之下,斯里蘭卡──這座曾以「印度洋明珠」自詡的島國──終於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崩潰。十萬名人民不再沉默,不再投遞請願書,也不再等待投票日的鐘聲。他們以赤手空拳,以乾涸的胃與熄滅的希望為動力,走上街頭,翻越權力高牆,衝進那座象徵統治心臟的總統府。他們手無寸鐵,既無火把,也無刀劍;他們所帶的,只有飢餓與背叛長年累積的怒吼。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柯文哲還能繼續押下去嗎?
|
更多文章
)
7月13日,總統乘坐一架軍用飛機離開斯里蘭卡,逃亡至馬爾地夫。盤踞政權多年的家族神話,在那一刻瞬間崩塌。這場風暴,並非一齣革命神話的重演,而是一部治理崩壞的實境劇,也是一場由飢餓親手編寫的審判儀式。當人民連一碗米飯都無法負擔,當加油站乾涸、學校停擺、醫療癱瘓、街燈熄滅之時,所有的口號終將化為廢話,所有的承諾也不過是一縷漂浮在空中的虛言。這場震撼全球的風暴,並非憑空生成,而是由政策錯誤、制度積弊與傲慢治理層層堆疊所醞釀的報應。2021年,斯里蘭卡政府以「推動有機農業」為名,全面禁止化學肥料,卻罔顧農業現實與經濟後果。結果是,茶葉歉收、稻米減產、糧倉見底,國家經濟命脈一夕斷裂。為填補糧食缺口,政府不得不以枯竭的外匯高價進口糧米,脆弱的財政體系瞬間崩潰。
而當龐大外債壓頂、外匯儲備枯竭、燃料進口中斷,油輪不再靠港,加油站無油可供,電力系統全面癱瘓,整座城市陷入暗黑,通貨膨脹如野火般蔓延,社會開始在「看不見的糧價」與「看得見的黑暗」之間劇烈搖擺。而這一切的最後引信,則是遠在歐洲爆發的俄烏戰爭,使全球糧食供應鏈猝然斷裂,加劇斯里蘭卡的饑荒危機。
到2022年6月,全國食品價格飆漲57%,六百萬人失去基本糧食保障,國家在內憂外患下自由落體般下墜,破產的陰影步步逼近。面對空蕩的米缸與漆黑的夜晚,人民終於清楚知道該將怒火指向誰。長年執政的拉賈帕克薩家族(Rajapaksa family)成了眾矢之的,被視為貪腐與無能的化身。正因如此,7月9日這天,積壓已久的憤怒終於決堤。人民衝入總統府,象徵權力核心的宮牆,變成全民清算的法庭。他們高聲列數政府的罪責:揮霍國庫、財政失控、糧倉空虛、燃料枯竭……這些不只是錯誤,而是背叛。他們不再等待下一次選舉,而是親手推倒了編織多年的統治神話。對於曾經的「印度洋明珠」而言,那一天的景象是歷史給世界上的一場嚴厲試鏡。而對所有仍自詡民主的政體而言,它是一面殘酷的鏡子。
《民怨與總統府》:斯里蘭卡人民已示範,賴清德還要賭多久?
那台灣,聽見了嗎?斯里蘭卡的總統出逃,並不是遠方的一則新聞,而是一場赤裸呈現的制度失靈實境預演。飢餓,從來不只是糧食短缺的現象,更是一種選擇權的崩潰,是人民被迫在無聲中被迫放棄未來的徵兆。當人民無力對抗日益高漲的生活成本、無力改寫命運的劇本、無力相信話語與行動仍有交集,政治的沉默便不再是冷靜的象徵,而會轉化為潛伏的火種。一旦被點燃,將如野火般蔓延,無人能擋。
我們正目睹相似的風險,正悄然在台灣累積。勞保基金幾近枯竭,台電虧損如雪球般不斷擴大,軍公教退撫體系亦步入崩解邊緣。與此同時,賴政府卻選擇將電價上漲、能源黑洞、萊豬進口、食安風暴、青年低薪與高房價,一併包裝為「轉型的陣痛」,試圖以語言包裹現實,將制度的裂痕偽裝成改革的代價。面對一碗便當從七十元飆升至百元、高級奶粉價格已高過日薪、青年無力買屋、不敢生育的日常風暴,官方視而不見。那些沉默,終究不會永遠無聲。當它從冷氣裡的低語,轉化為街頭上的怒吼,民生的痛點便不再只是經濟統計中的波動,而是由體制本身所點燃的自焚柴堆與政治火藥。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柯文哲還能繼續押下去嗎?
|
更多文章
)
當決策圈只聽得見黨內寡頭的回音,卻聽不見租屋族的焦慮、小農的呻吟;當稅收盈餘不是用來補強社會安全網的裂口,而是傾斜至政治綁樁的盤算;當能源價格節節高升,卻依舊頻繁跳電;當司法成為權力的工具,專事打壓異己,卻默許貪腐者逍遙其外,台灣社會便將陷入一種集體性的「低溫飢餓」。這場飢餓,平日無聲,潛伏於物價與帳單之下;一旦爆發,便將成為一場無法預測的政治地震。而那一刻,不需要革命的語言,只需要一張電費帳單,一晚停電後的斷炊餐桌。2022年7月9日的斯里蘭卡,不是意外,而是一則預言。而其中最該傾聽者,正是今日的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
賴總統,當你站在總統府的高牆之內,呼喊「抗中保台」的戰詞,高舉「能源轉型」的信仰旗幟,斥責在野「撕裂秩序」之時,你是否曾俯身看見,那一戶戶在昏黃燈下計算「光的代價」的家庭?你是否讀過,那一則則新聞稿背後,那些眼神斑駁、無聲無言的沉默者?你是否聽見,政治語言與庶民生活之間,正悄然撕裂語言與現實之間的接縫?你說,台灣是一座「民主堡壘」。但堡壘,從來不是磚石堆砌的象徵,而是一種人民心中,對公義尚存的最後防線。當司法不再令人信服,當能源成為神主牌,當貪腐無人問責,這座被你稱作「民主堡壘」的台灣,將不再是堅固的防線,而是一座在低溫中,逐漸崩解的島嶼。它不會倒塌於敵人之手,而是潰敗於你曾許諾、卻從未兌現的語言之中。
請記得,賴總統──當你踏入那座殖民時代遺留、紅白相間的文藝復興式權力門廊之際,實際上,是「藍白合」瓦解、對手錯手、錯步、錯算,才讓反民進黨力量碎裂化,進而使你坐收漁翁之利。換言之,你手中所握的,從未是壓倒性的民意,而只是由四成冰冷如雪的選票堆砌而成的相對多數。這場勝選,不是人民的集體呼喚,更不是因為你深諳萬民之心,而是一場在裂解之中蘊生的技術性勝利。它合於程序,卻未合於民心;你可以就位,但未必能真正坐穩;你擁有權柄,卻尚未贏得信任。
正因如此,你的勝利,並非來自擁戴,而是反對勢力彼此消耗的結果;你並非被民眾簇擁進總統府,而是被歷史的空窗期,錯誤推動的一位權力接替者。從一開始,「藍白合」便不曾真正成立。各懷鬼胎、盤算多於信任;言合於表,卻心懸於利,整合因此淪為空架子。這,絕非單純的戰術失誤,而是兩黨體制在信任、組織與決策機制上長期失能所導致的結構性崩潰。分裂的選票,最終將你推上高位,但也讓你的正當性不若磐石,而只是懸浮於民主語境中的一種冷感默許。人民對你,無熱情,只有倦怠;沒有託付,只有冷眼觀望。這,並非擁戴,而是被動的接受。
權力之門,從不為榮耀而開;只會在信任枯竭後,無聲地為你關上。那扇門究竟由誰推開,又由誰關上?歷史會給出答案。斯里蘭卡並非遠方,它只是餓一頓飯的距離;歷史不重演,卻總押上類似的抵押品:電費、便當、房租,以及人民的沉默與忍耐。當這些重壓再也無法承擔,社會將不再等待。因為當人民真餓了,他們不再聽寓言;他們會敲門,也會拆門。他們要的,不是華麗辭藻,而是真切的答案。此刻,這不再是一封寫給總統的請願書,而是一份寫在人民帳單背後的──倒數備忘錄。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柯文哲還能繼續押下去嗎? | 更多文章 )
賴清德發動清算,我們就對抗到底:不只倒閣,還要罷免賴清德
就在此時,民進黨正企圖以大規模罷免國民黨立委,翻轉其在立法院的席次劣勢,重奪那早已失落的多數控制權。這不是政策辯論,而是一場赤裸的權謀工程。但人民的意志從不長眠,它如火種潛伏,在風中悄然聚集。我們不必退卻,我們可以選擇迎戰。賴清德的野心,可以被轉化為人民反撲的契機;這場《2025民意再起義》,不只是一次反罷免行動,而是一場屬於這座島嶼的正義召喚。我們要守住這片孕育自由與記憶的土地,守住那部承載正義與秩序的憲法,也要守住每一個懷抱夢想、承載未來的孩子。讓他親眼看見,民意從不低頭。2025年8月,罷免進入第三階段。我們的目標不只是撤換失德者,而是要下架那些嘴裡誦唸「抗中保台」的經文,腳下卻踩著權勢與私慾的偽善者。那些早已將「愛台」二字踐踏在桃色風波與萊豬雙標的民進黨立委,必須由人民親手送下歷史的階梯。讓他們明白,真正的清算不在法院,而在投票所;真正的報應,不來自黨紀,而來自人心的尺度與正義回頭時的凝視。國人同胞請記住,罷免一開,就是死戰。凡對賴清德的政治清洗與權力濫權尚存一絲不甘的國人,此刻就不該再沉默。是時候,讓選票化為民意的霹靂,直擊民進黨那座傲慢的神殿。
當體制已被賴清德反覆破壞與扭曲,最快的翻轉不來自妥協,而是從國會倒閣開始。
當他選擇清洗在野,國民黨與民眾黨最清晰的策略,就是反向清洗他的政權。真正的棋局,不在防守,而在反攻;真正的破口,是倒閣案的提出。這一步,並非試探,而是歷史的斷點。它將賴清德推入權力最脆弱的時刻,迫使他在民意與私慾之間做出選擇,也讓人民得以在困局之中,重新找回主導國家命運的力量。這一劍,雖走偏鋒,卻精準刺中權力的神經。
他只能二選一:其一,撤換行政院長與整個內閣,但不解散立法院;其二,行政與立法雙雙解散,全面改選。
前者,是民進黨苟延殘喘、保住立法院51席的最後機會;後者,則是政黨存亡與體制穩定之間的一場豪賭。一旦進入全面改選,那51席(含不分區)勢必瞬間蒸發。計畫明年投入縣市長選舉的立委將進退失據,陷入自我矛盾;而那些毫無表現、毫無格局、毫無民意基礎的不分區立委,則將全面淘汰,無一倖存。若想續命,兩關得過:一是民進黨是否還願意提名他們;二是政黨票是否仍保有足夠基礎。否則,那些只會雙標操作、失去民心的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就只能回家吃自己了。
正因如此,即便柯文哲此刻遭到羈押,仍有可能披甲再起;民眾黨的8席不分區立委也將全數「解鎖」,下場投入區域選戰。國民黨則可整合地面戰力,與民眾黨分進合擊,以突破76席為目標,直取國會三分之二。一旦藍白聯軍掌控國會三分之二,不僅能彈劾賴清德,還可啟動總統罷免,讓台灣正式邁入「雙殺階段」:國會翻轉,總統下台。
這場戰役的主動權,不在綠營,而在藍白手中。現在,是時候談談真正的關鍵人物:黃國昌。
他若拒絕倒閣,便可保住不分區立委,也可穩住民眾黨主席之位。他的顧慮在於,一旦力挺倒閣,兩者可能雙雙失守。因此,在與朱立倫的「在野首腦高峰會」上,他才會說出那句話:「倒閣不能救台灣,也沒辦法解決現在真正想要專制獨裁的力量──賴清德。」這番話,表面上似有邏輯,但終究只是為自身盤算,從未真正著眼於中華民國的長遠布局。
他錯過的,是一次歷史級的選舉脫鉤機會,讓總統與立委選舉徹底分離。只要脫鉤成功,2028年總統大選將不再受區域選情牽動,「母雞帶小雞」的連動效應將全面瓦解。屆時,一對一對決,賴清德將不敵柯文哲,更難抵擋藍白合體的衝擊。選戰模式將如美國總統大選,焦點將集中於國政願景與領袖人格。那些空有綽號、卻無能力的候選人,例如號稱「雲豹公主」、「淡水蔡依琳」之流,終將無立足之地。
若倒閣發生於2025年5月,恰逢中選會尚未宣布大罷免案進入第三階段。一旦倒閣成功,賴清德若選擇全面改選國會,依法必須在60日內完成立委選舉。此舉不僅將強行啟動一場新的選戰,更將連帶重組整體選舉時程。新節奏將成為既定事實:2025年7月改選立法委員,2026年11月舉行地方選舉,2028年3月進行總統大選。這不只是時程調整,而是一場深層制度轉向。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柯文哲還能繼續押下去嗎?
|
更多文章
)
當賴清德親手打開政治追殺的火線時,他未曾預料,真正引爆的將不是對手潰散,而是台灣選舉史上最劇烈的節奏洗牌。他本欲以罷免削弱在野,卻意外讓倒閣成為撬動制度重構的槓桿。藍白的倒閣,不只是反制,更是對體制主導權的奪回與重構。從此,不再有選舉合併以利執政黨護盤,也不再有「母雞帶小雞」的選區綁架。每場選舉,將回歸單純的民意對決,各自承擔結果。自此,台灣將進入一種全新的節奏,每隔一年四個月一次選舉。選戰不再集中、延宕或操控,民意將定期衝刷權力積垢,民主活力因此長流不斷。專制萌芽,亦將因周期短促而難以紮根。
對賴清德而言,這場倒閣所引發的制度再編,無異於一枚由他親手啟動的政治倒數炸彈。一旦國會解散、選期重組,總統與立委選舉將全面脫鉤,民進黨長年仰賴的「母雞帶小雞」策略將瞬間失效。他本以為能以罷免擴權,卻將自己困進制度反噬的倒數機制中。這場節奏錯亂,將逐步瓦解他的選戰部署、政策推進與2028連任藍圖,最終摧毀的,將是整個政權延命的計畫。而民進黨所仰賴的「明星光環」戰法,也將隨選舉週期分散而逐步失效。未來的總統選舉,將不再能依賴區域立委催票的舊有套路;反觀國民黨與民眾黨,則因人才橫陳、戰力齊備,反能在分散選期中各自發光,逐步壓陣。這場倒閣,不僅改變政局,更是遊戲規則的重寫。而賴清德,或將成為第一位,因誤判倒閣後果而親手改寫自身選舉命運的執政者。
正因如此,柯文哲當初過早辭去黨主席,實屬戰略失算。若今日仍握主席之權,與朱立倫聯手主導倒閣,其成功率幾近百分之百。
至於京華城案,其本質從來都是政治案件,唯有政治手段方可解決。此刻,倒閣案在藍白內部醞釀,各有盤算。黃國昌是一道關卡,台中市長盧秀燕也是另一道關卡。她意圖守住台中地盤的立委選區,若缺乏通盤的國家戰略視野,即便未來與黃國昌聯手對抗賴清德,試問賴清德真的會懼怕這兩人嗎?
歷史不會重演,只有笨蛋才會重演歷史。若黃國昌與盧秀燕拒不支持朱立倫與蔣萬安提出的倒閣案,則其格局注定侷限,只為自身,不為大局。對那六成對民進黨感到失望的台灣人民而言,這,無異於又一次背叛。更諷刺的是,倒閣的正當性,並非來自在野之手,而是賴清德「自掘墳墓」所賜。他親手發動那場「自取滅亡式」的大罷免,反倒成就了藍白「師出有名」的機會。
黃國昌的警語只說對了一半。真正未說出的,是賴清德所面臨的政治風險,遠比表面更為致命。他也許想翻桌,但翻桌之舉,亦將自毀其身。畢竟,台灣六成民意並不站在他那邊;若他再輸一次國會,將可能成為中華民國史上首位無法完成任期的總統。與其困守一席雞肋式的不分區席次,不如奮力爭取讓柯文哲重返總統戰局的戰略生機。更何況,一旦柯文哲當選,黃國昌至少仍可執掌一部,發揮所長。除非他另有盤算,意圖與國民黨聯手競逐正副總統,否則,此刻再無蹉跎的空間。戰略方針必須轉變──從藏於「九地之下」,轉為攻於「九天之上」。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柯文哲還能繼續押下去嗎?
|
更多文章
)
既然賴清德敢對藍白發動如珍珠港般的突襲,那麼,在野陣營就更該效法羅斯福於國難當前所展現的決斷與膽魄。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襲珍珠港,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翌日,羅斯福總統於國會發表《國恥日演說》,開場便宣告:「這將是一個永遠蒙羞的日子」,隨即對日宣戰,開啟美國對軸心國的全面反擊。傳言指出,在一次軍事會議中,羅斯福曾憑雙手撐起癱瘓的身軀,拍桌定策,自此無人再敢質疑其決斷。自那一刻起,美國戰略不再退讓,而是全線反攻,直指東京,擊潰侵略者的信心。台灣的反對陣營必須明白:當敵人已開火,再不出手,便是引頸就戮。換言之,賴清德已全面啟動政治清洗,包括罷免、羈押與清算反對派;在野若仍猶豫不前,不敢倒閣、反罷免或發動群眾動員,等同自陷死局。唯有轉守為攻、統一戰線、迎戰其鋒,方能避免重蹈歷史中「偷襲受害者」的命運,而成為主導歷史轉向的行動者。
若柯文哲下場參選立委,整個政治局勢將立刻翻盤。無需再等三年,綠電貪腐與「黨、檢、媒」聯手進行的政治追殺,即可被攤在陽光下。柯一旦參戰,民眾黨聲勢將迅速飆升,媒體焦點隨之轉移,綠營選情勢必土崩瓦解。這不是幻想,而是制度演化下的戰略必然。
如今,京華城案陷入膠著,檢方證據出現裂縫,輿論開始質疑無證據羈押的正當性。此時若柯參選,將與「被迫沉默者」形成強烈對比,整個政治敘事將徹底反轉:從一位被賴清德追捕的「罪人」,蛻變為重塑敘事的國家英雄。倒閣案的真正意義,不在於推翻賴清德所任命的行政院長一人,而在於顛覆民進黨所壟斷的敘事霸權。當司法成為清算政敵的工具、當「非核家園」成為掩飾貪腐的遮羞布、當「轉型正義」口號背後是打壓異己的實行,人民要的,不再是漂亮的語言,而是具體而堅決的行動。這場倒閣,不需法院裁決,不必對抗檢調。只要藍白合縱連橫,政局即可瞬間翻轉,攻守隨即易位,法院和檢調也將反過來心生畏懼。
企業界已對匯率崩盤感到不耐;八成民意對廢死釋憲充滿憤怒;庶民無法再容忍民進黨讓放蕩之徒主導社會改革;人民對非核謊言與萊豬解禁的怒火,早已積蓄已久。當這些力量匯聚,就到了教訓賴清德的時刻。
倒閣案,不只是針對一人,而是對整套墮落體制的逆襲起點。它是柯文哲的唯一救生索,是藍白的共同戰機,更是一場從防守轉為總攻的歷史轉折點。現在,輪到我們,用他們制定的遊戲規則,擊潰他們戴著「權力假面」所營造出的統治幻術。
結論
一年過去,人民未送花,也未獻賀詞。送來的,是自由釘痕,是華沙旋律,是斯里蘭卡的示範,是一場正在逼近的風暴。你可以再逃一次,就像斯里蘭卡總統一樣;但你逃不掉歷史、逃不掉人民、更逃不掉你親手築起的假詞之塔在傾圮那一刻的巨響。
別再把賴清德的政治清洗視為一時的情緒暴走。那不是狂怒,是設計;不是失控,是工程。他以司法為刀,劈開異議者的喉嚨;以媒體為盾,遮蔽人民的雙眼;以罷免為斧,劈碎人民的代表。他撕毀的不是幾席立委,而是整個民主體系的制衡機制。
他的每一步,都帶著權謀的精算與市場交易的算計。他堅持廢核,並非出於環保信仰,而是為特定綠電寡頭鋪設壟斷舞台;那些從未在無風無光中點亮一盞燈的「風光兩電」財團,才是他真正的盟友。他讓停電與高電價成為新常態,目的不過是以每年上千億的全民稅金撥補台電,將掠奪轉化為制度性的合法。
他的黨高唱廢死,非為尊重生命,而是讓社會陷入暴戾與不安,使人民在動盪中噤聲,不敢抬頭追問:為何民進黨蔡英文八年執政,房價飆升88%、電價上漲35%、便當貴了四成,年輕人連第一間房都買不起?從結構經濟的視角看,台灣此刻正深陷停滯性通膨的泥淖,實質所得未漲,生活成本卻步步進逼,民生信心已現斷層。而賴清德,並非這場災變的旁觀者。他曾在蔡英文第一任期內出任行政院長,隨後又於第二任期內擔任副總統,始終是政權實質權責核心的一員。
如今執政滿一年,賴清德的總統滿意度僅32%,不滿意度卻高達55%。這並非單一政策失誤的反映,而是長期所得停滯、房價失控與能源政策失衡所累積的結果,是整體政經路線失準下所折射出的深層民意焦慮。這股焦慮,並非來自反對黨的操弄,而是來自街頭,來自生活,來自排隊買便當與繳電費的人群。今年(2025),白沙屯進香人數突破32萬人。這不是宗教的奇蹟,而是信心的遺失;與其說是虔誠,不如說是焦慮的逃逸。當國家無法提供預期中的基本保障,例如住房、物價與司法正義,人民便不再等待答案,只能轉向神明尋求解答。而當政治話語不再可信,信仰便成了對現實無能的沉默控訴。
賴清德,你要清洗在野,我們就清洗你政權。從你第一條用以遮掩貪腐的政策開始,從你第一項封住人民嘴巴的法案起,歷史就已開始記錄倒數。你打開的,不是檢調的令狀,而是政權終結的計時器。倒閣,不只是政黨的手段,而是憲政秩序的自我防衛;罷免賴清德,並非出於報復,而是對權力濫行的最後防線。我們不是圍觀者──我們,是下一個標靶。
梅雨滲進五月的街頭,雷聲在雲層裡低鳴醞釀。我們走上街,不為避雨,而為放雷。賴清德,這場風暴是為你而來,雷裡藏著台灣人的怒吼,每一滴雨,都擊打在你偽造的榮光上,激裂出被掩蓋的真相與破碎的謊言。
*作者為醫師,曾向風傳媒投稿:從一封信到一面旗,教宗辭世遮不住賴清德的六重謊言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柯文哲還能繼續押下去嗎?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