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婚姻可有可無,孩子可以自己養」的觀點逐漸成為某些年輕世代的信念。在個體自由與自我實現被高度推崇的時代氛圍中,婚育分離(即不以婚姻為前提的生育)儼然成為新型家庭形態的一部分。社會上也越來越多「非婚生子」的討論與實踐。但身為一位長年陪伴生命歷程的教練,我想從孩子的角度,邀請社會再次深思:當婚姻與育兒漸行漸遠,孩子真的沒差嗎?
從法學觀點:家庭解構下的法律模糊地帶
法學上,家庭是兒童權益保障的核心場域。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UNCRC),每位兒童都擁有「在家庭環境中成長的權利」,這不只是物質層面的供給,而是包含愛、照顧、穩定與關係的保障。
當婚育分離成為常態,許多兒童出生於「法律上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未婚、監護安排不清、撫養責任模糊,導致在親權、財產繼承與法律庇護上出現灰色地帶。
在美國,家庭法學者 June Carbone 指出,非婚生育兒童相較於婚生子女,法律上更容易面臨監護爭議、撫養責任落空與情感疏離等困境。台灣的《民法親屬編》雖已修法讓非婚生子女有較高保障,但在社會實踐上仍充滿挑戰。例如父親若未主動認領,孩子的法律父親地位懸而未決,孩子的身分認同與實際撫養狀況容易失衡。
從心理學角度:依附理論下的成長風險
心理學領域,尤其是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強調,孩子在0-6歲的早期發展階段,極度依賴穩定且有回應的照顧者關係。若主要照顧者(通常是雙親)關係破裂或互動失衡,將大幅提升孩子未來在人際關係中的焦慮與不信任感。
根據英國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的研究,穩定的親密關係是兒童建立安全感與自我價值的關鍵。當父母為非穩定關係(如短期伴侶或單方育兒),孩子較容易產生「內在不安全感」,無法從家庭關係中學會信任、承諾與合作。美國心理學家 Judith Wallerstein 針對長期追蹤離異家庭的研究也發現,兒童在非穩定雙親關係中長大,成年後在人際與婚姻經營上明顯較弱,重複親密破裂的可能性也更高。
從生命教育觀點:愛的結構與意義的學習場
作為一位生命教練,我深知孩子不只是物理上的存在,而是需要在「愛的結構」中學習生命的意義與連結。婚姻,不只是成人之間的制度安排,更是孩子學習愛、責任與承諾的土壤。
當婚育被切割,孩子常被置於「愛情幻滅」的殘局中。他們被迫成為「大人選擇的結果」,卻很少能享有完整的親密經驗與榜樣。當孩子從小就在「父母只是合夥人」或「愛情可以替換」的價值觀中長大,會不自覺內化「親密關係不可靠」、「沒有必要長久維繫」等觀點。這不僅影響他們未來的婚姻觀,更可能造成社會長期的關係焦慮與親密匱乏。 (相關報導: 點教育》這樣的教育部,不如廢了! | 更多文章 )
從兒童心理出發:孩子需要完整的「關係鏡子」
在兒童心理學中,有一個核心概念是「關係鏡子」(Relational Mirror),意指孩子是透過他人(特別是父母)的互動中,認識自己與世界。當孩子從小無法在父母穩定的互動中建立自我,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同理心與人際信任將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