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非核家園」做對了嗎?外媒警告台灣「電價上漲」、「自毀長城」,美方態度更是關鍵

2025-05-25 19:30
308反核遊行。(吳逸驊攝)
目錄

隨著核三廠2號機17日降載、解聯,18日凌晨0時台灣終於達成「非核目標」。外媒對於台灣的電力短缺與發電結構問題高度關注,《朝日新聞》稱,台灣核電終於歸零,但供電吃緊與國家安全課題隨之浮現;《彭博新聞》則說,台灣可能需要調高電價、晶片製造也面臨能源危機。《外交家》與《國家利益》更刊文批評民進黨政府採取錯誤的能源政策,美國政府是否支持恢復核能,可能是台灣「非核家園」政策是否出現髮夾彎的關鍵。

《朝日新聞》與日本放送協會(NHK)都在報導中提到,賴清德政府近來擺出不完全反對核能的態勢,未來台灣的「非核家園」可能保有檢討與修正的空間。不過包括台灣的反對黨、產業界、​以及日本與美國的經濟團體,都對台灣電力短缺及電價上漲表示憂心。《彭博新聞》也說,台灣徹底廢除核能,可能對能源安全與氣候目標造成威脅。台灣未來的發電結構將高度依賴進口液化天然氣,還要新增燃氣與再生能源發電機組,才能維持穩定供電,可能導致未來電價上漲。

《彭博新聞》強調,能源安全對於台灣至關重要,尤其是台灣擁有包括台積電在內的世界頂尖晶片製造商,隨著台海緊張局勢加劇,人們也擔憂能源供應可能因軍事封鎖而中斷。不過雷斯塔能源(Rystad Energy)的資深分析師奧塔德(Aniket Autade)指出,即便馬鞍山核電廠通過必要安全檢查,要重啟商業運轉可能仍需至少2至4年時間。對於需要消耗大量電力的AI與半導體產業(),台灣勢必要仰賴火力發電。奧塔德說,台電燃氣電廠與向民營電廠購電的成本,約為核電成本的兩倍。由於台電財務狀況不佳,吸收更高成本的靈活性有限,「台灣未來很可能需要調漲電價」。

《朝日新聞》稱,「非核家園」是民進黨自1986年建黨以來寫入黨綱的核心主張,民進黨人直言「要是改變非核政策,恐將導致黨內分裂」,不過也有當年參與制定黨綱的資深黨員坦言,「當年根本沒預料到電力需求會成長到這種程度」。台灣規劃未來將以液化天然氣(LNG)發電供應總用電量的50%,但台灣99%的液化天然氣仰賴進口,目前存量最多僅能使用20天。台灣企業界人士擔憂:「台灣周邊海域如果遭到封鎖,一週內全台產業就會停擺。」

「台灣廢核是自毀長城」

面對台灣的核能爭議,《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的分析師懷契特(Brandon J. Weichert)19日指出,堅持廢核的台灣根本是在能源政策上自毀長城。關閉台灣最後一座核電廠的決定,是台灣領導人做過最荒謬的政策選擇之一。由於中國海軍與海警艦艇已遍布台灣周邊海域,北京封鎖或入侵台灣可能只是時間問題。台灣的盟友是否會出兵保護台灣,一直都是沒有明文盟約的爭議話題。懷契特表示,即便友邦願意支援,可能也無法及時出兵。簡言之,台灣想要生存,就必須自給自足。 (相關報導: 力阻解放軍的「無人機地獄」,何時能在台海實現?彭博:打造新護國神山,台灣無人機產業還得加把勁 更多文章

懷契特批評,台灣雖然緩步推進國防自主,但在其他戰略領域台灣卻未能嚴肅以對,讓西方開始懷疑台灣的自我防衛決心。由於台灣去年的能源進口依存度高達97%,這意味著如果中國發動攻擊,台灣政府顯然社會陷入停擺——這正是中國武統計畫的關鍵一環。由於電力是現代社會的基石,若能切斷敵方的電力供應,將對士氣造成毀滅性打擊。一個習慣高生活水準的國家,甚至可能寧願直接投降,也不願忍受無限期缺電所帶來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