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把台灣海峽變成無人機地獄,這樣就能讓解放軍痛苦一個月,為後續行動爭取寶貴時間。」
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
無論是白宮前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等人所寫的《沸騰的護城河》,或者 美軍將領帕帕羅(Samuel Paparo)提出的「無人機地獄」,都是針對中國的大規模軍事犯台的防禦對策。 美軍印太司令部指揮官帕帕羅上將希望台灣能有成千上萬的龐大無人機群,在台灣海峽拖延中方攻勢,讓美國及其盟友有時間集結軍力、馳援台灣。《華爾街日報》 指出,台灣軍方計劃5年內在國內採購至少3200架無人機,不過其中大部分是小型偵察無人機,距離讓解放軍陷入「無人機地獄」的目標似乎還有好長一段距離。
2025年2月28日。烏克蘭國防情報局的遠端無人機An-196 Liutyi在烏克蘭未公開地點準備起飛。(AP)
從烏克蘭到中東戰場,成本相對便宜且易於裝備與升級的無人機,近年已經徹底改變作戰型態。烏克蘭軍隊成功運用無人機對抗數量與裝備均佔優的俄羅斯部隊,有效打亂敵方部署、摧毀裝甲車輛、甚至癱瘓作戰艦艇,黑海戰況就是最佳例證。烏克蘭軍運用飛彈、自殺式無人機與裝載炸藥的無人艇,已擊沉數十艘俄羅斯艦艇,迫使莫斯科引以為傲的黑海艦隊,只能退守至數百英里之外。
中國正是無人機大國,台灣正在苦苦追趕
在美國空軍與國防智庫近年的兵推顯示,無人機群在阻撓攻台行動時可能發揮關鍵作用。 不過說到無人機,中國正是全球武裝作戰無人機的主要出口國,大疆創新(Da-Jiang Innovations,簡稱DJI)更佔據四分之三的無人機市場。科技媒體《Wired》也說,中國海軍已是全球最大海上武力,中國空軍在印太區域擁有最多戰機,至於美中之間的無人機軍備競賽,中國同樣 擁有顯著優勢。中國除了擁有大量無人機,更能快速生產量無人機,在持久戰中是一項難以匹敵的優勢。
2024年12月17日,一名美國農場主人準備讓大疆無人機起飛作業。(美聯社)
華府智庫「 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國防主任佩蒂姜(Stacie Pettyjohn)表示: 「中國基本上已經複製了美國所有中大型高空無人機,並生產出相當於MQ-9死神或全球鷹(RQ-4)的廉價版本......更不用說小型無人機。」佩蒂姜在CNAS的報告 中警告,中國的無人機戰力與台美軍方形成強烈對比——「 我們既沒有龐大的無人機庫存,也缺乏可以抵禦中國入侵的無人機組合」。如果美軍能有「大量聯網低成本無人機」,將可阻止中國奪取制空權、並且引導長程反艦飛彈攻擊中國艦隊,成為防衛台灣的關鍵戰力。
(相關報導:
「川普把科學霸權拱手讓給中國!」《經濟學人》警告:MAGA持續攻擊科學,美國學術人才出走中
|
更多文章
)
美國新安全中心針對五角大廈如何運用無人機防衛台灣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建立「多元化」無人機艦隊、「高低端系統混編」(例如昂貴的大型「死神」無人機搭配低成本的一次性自殺式無人機),同時投資研發自主無人艇來攻擊大型水面艦艇,在台灣預先部署中短程無人機,以便在中國入侵時能迅速即時反制。其實五角大廈早在2023年就啟動了「複製者」計畫(Replicator Initiative),準備大量 部署「可消耗自主系統」——即配備人工智慧的一次性無人機,去年底美國國防部也表示已有四種無人載具納入計劃 。
台軍僅有千架無人機 不過《彭博新聞》 23日警告,台灣軍方現有的1000架無人機,面對數以萬計的解放軍無人機儲備根本不符使用。就算美國將在2029年之前再交付千架軍用無人機,台灣如何自力打造無人機防禦體系,仍是當務之急。《彭博》指出,台灣本應在高科技軍備競賽中佔據優勢,畢竟這裡是台積電與鴻海等電子巨頭的根據地,經濟蓬勃發展、更有快速行動的政治動機。但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無人機仍遠比台灣便宜,台灣的科技巨頭並未對此 投入資源,讓台灣的無人機產業仍須仰賴新創公司艱苦前行。
台灣在人工智能產業上的發展潛力無窮。(羅立邦攝)
中光電總經理忻惟忠(Andy Hsin)表示:如果台積電或鴻海這樣的大公司加入台灣無人機供應鏈,將有助於這個產業取得成功。中光電今年預計交付3000架監控與微型無人機,但忻惟忠也說,目前無人機產業的毛利非常低,需要規模化和穩定的供應。《彭博》指出,台灣本土無人機市場規模過小,是大型企業未積極投入的關鍵原因,不過目前全球供應鏈撤離中國的趨勢,可能會對台灣的無人機產業是一項利多。但台積電對此不予置評,鴻海則未回應《彭博》的置評請求。
多名台灣的政府官員與業界人士不具名對《彭博》表示,晶片設計是台灣建立自主無人機供應鏈的弱項之一。他們認為,如果大型晶片設計商與主要製造商能加入政府主導的計畫,無人機產業的發展將更為迅速。不過台灣確實有部分企業正在進軍無人機產業:鴻海旗下子公司 京鼎精密4 月底宣布取得無人機公司經緯航太的多數股權;在今年台北的Computex,聯發科展示了用於商用無人機遙控器的晶片。不過聯發科表示,由於缺乏相關產品,目前並未參與任何政府無人機相關計畫。
中國年產300萬架,台灣3年後年產18萬架? 但《彭博》也指出,台灣目前的無人機產能依舊遠遠落後競爭對手:佔據全球無人機市場約80%的中國企業,2023年生產了超過300萬架民用無人機;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表示,烏克蘭現在每年可生產400萬架軍用無人機——但台灣的目標似乎太過客氣了一點:2028年實現年產18萬架民用無人機。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研究員薩德勒(Brent Sadler)表示: 「我們從烏克蘭戰爭中學到的教訓是必須擁有大量無人機,只 部署少量搭載一兩枚飛彈的無人機、或者單純當成感測器來使用,根本改變不了戰場局勢。」
2024年11月19日。在這張由烏克蘭第65機械化旅新聞處提供的照片中,一名烏克蘭士兵在訓練時發射了一架無人機。(AP)
不過在台灣低調發展無人機的背後,其實五角大廈去年宣布投入10億美元,研究無人機在台海周邊的作戰模式。2022年2月烏克蘭戰爭全面爆發後,蔡英文總統則大力推動「無人機國家隊」,迄今更有超過200家企業參與。《彭博》指出,其實烏克蘭戰場已經成為台灣無人機的實戰試驗場。雷虎科技集團總經理蘇聖傑就對《彭博》表示: 「我無法透露具體細節,但台灣企業一直在烏克蘭持續測試他們的產品。」。 不過台灣防禦協會的陳彥廷表示,與和俄羅斯接壤的烏克蘭相比,台灣需要更具防風性且航程更遠的無人機,因為部分無人機可能需要飛越130公里寬的台灣海峽。
(相關報導:
「川普把科學霸權拱手讓給中國!」《經濟學人》警告:MAGA持續攻擊科學,美國學術人才出走中
|
更多文章
)
一家台灣製造商從以色列採買無人機高速飛行時的穩定鏡頭機構,其成本是中國產品的十倍。不過美中之間的貿易大戰, 正為台灣提供建立無人機產業基礎的難得機會。北京去年開始限制向美國和歐洲出售關鍵無人機零部件,這凸顯了軍事零件依賴中國的風險,也促使企業尋找新的供應商。為削弱產業對中國的依賴,台灣政府去年8月與民間企業簽訂的合約,就要求交付不含中國零組件的軍用無人機。外交部長林佳龍去年帶領無人機製造商代表團訪問歐洲之後,台灣現在也向波蘭、德國、捷克出口無人機。如果台灣的無人機能早日在歐洲擴大銷售,在台灣海峽打造「無人機地獄」的防衛目標或許也能早日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