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今(2025)年1月20日「二進宮」後,整個國際社會可說熱鬧異常,繼川普將「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改成「美國灣」(Gulf of America)後,無獨有偶地,中國近期亦針對與印度仍存爭議的藏南地區[印度稱為阿魯納查省(Arunachal Pradesh)]公布部分地名的「標準」名稱,讓甫與巴基斯坦停火的印度,因地名之爭與中國關係再掀波瀾。
中國推動「正名」,事出必有因?
中國民政部於5月11日公布《民政部關於增補藏南地區公開使用地名(第五批)的公告》,公布該地區27個地點之「標準」名稱,包括15座山脈、5處居住區、4個山口、2條河流及1座湖泊等各種不同地理特徵。儘管外界或對中國此舉感到突兀,若回顧中國這五次發布公告的時間,便可看出其背後動機所在。中國民政部2017年4月13日首次公布《民政部關於增補藏南地區公開使用地
名(第一批)的公告》,恰逢印度允許達賴喇嘛訪問阿魯納查省之後。印度在無視中國反對與警告情況下邀請達賴訪問阿省,不僅讓中國透過外交管道進行嚴正交涉外,更讓中共利用發布藏南地區部分地名的「標準」名稱方式對外宣示擁有藏南地區主權,藉此反制印度。
然而,此例一開之後,中國便利用「正名」手段反制印度在邊界爭議的相關行動,如2021年12月29日公布《民政部關於增補藏南地區公開使用地名(第二批)的公告》,或意在反制印度外交部11月11日記者會有關不承認中方「非法佔據」的土地,也不接受中方「無正當依據」的領土主張等相關言論。2023年4月2日公布《民政部關於增補藏南地區公開使用地名(第三批)的公告》,或針對印度擔任20國集團(G20)峰會輪值主席國,其科技部3月在阿魯納查省舉辦G20邊會之違背國際慣例舉措。2024年3月30日公布《民政部關於增補藏南地區公開使用地名(第四批)的公告》,則是針對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Modi)3月9日訪視阿魯納查省並為號稱全球最長雙線隧道的西勒隧道(SelaTunnel)主持啟用儀式。中國在第四批公布30個地名,數量亦為這五批裡最多,顯見中國對莫迪訪問之不滿程度居於其他議題之冠。
中國這次公布第五批,可說「假支持巴國之名,行反制印度之實」,可以從印度與巴基斯坦在5月10日宣布停火後,中國外長王毅分別與巴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達爾(Ishaq Dar)、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Ajit Doval)通話內容看出端倪。王毅在與達爾通話時提到,中國支持巴國維護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但與多瓦爾通話則未涉及主權議題。中國不僅言論上支持巴國維護國家主權,並透過實際行動予以呼應,而王毅5月20日在北京與達爾會晤時,再次重申前述「支持巴國維護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論調。
一個「正名」,各自表述?
對於「正名」,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賈斯瓦(Randhir Jaiswal)5月14日強調,「隨意命名無法改變阿魯納查省曾經、現在、將來都是印度不可分割、不可剝離領土的鐵一般事實。」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5月14日則回應稱,「藏南地區是中國領土。中國政府對藏南地區部分地名進行了標準化處理,這完全是中國主權範圍內的事。」凸顯中國對藏南的主權立場,且不容印度置喙的態度。
雙方看似強硬的立場,可說宣傳大於實效,主要在於中國的「正名」短期內並不會改變阿魯納查省由印度實際控制的情況,雙方言辭交鋒只不過在對國際及國內民意有所交代,並且替未來可能衝突累積指責對方的本錢。然而,從中國已進行五次地名「正名」來看,這類行動可能呈現長期化趨勢,並且成為中國在邊界問題上對印度施壓的常態化手段之一。更重要的,「今日印度」會不會變成「明日南海」,或是其他與中國有邊界爭議的國家?這或許在關注龍象之爭的同時,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作者為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監事。本文料臺灣印度研究協會提供。
(相關報導:
北京觀察》誰在「認知作戰」?殲-10C擊落飆風戰機,中印媒體砲火延燒網路戰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