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日前在其就職一週年的演說中,提到「將指示國安團隊著手規劃,向在野黨主席進行重要國安情勢簡報」,期待各黨「無論政治立場為何,我們都能夠以國家利益為優先,以守護國家安全為前提,在相同的事實基礎上,坦率真誠交換意見、共商國是,攜手面對國家的各項挑戰。」賴總統的這番邀請,受到國內立場相異者的不同解讀,部分非綠人士及媒體譏諷者有之、懷疑者有之,甚至有將該簡報比擬為國軍「莒光日」節目者。而在賴總統演說發表不久後,民進黨某地方議員就在政論節目中公然宣稱賴總統曾多次接見罷藍團體領袖,更讓外界懷疑賴的用心與誠意。
但筆者認為,縱觀賴總統此次的演說脈絡,他本來就秉持著「內外有別」的立場在處理朝野關係。譬如他既邀請在野黨主席聆聽國安情勢簡報並共商國是,又在演說中肯定「年輕世代,用各種合憲合法的方式,不畏艱難,積極參與政治、守護國家,深化民主」,隱晦肯定罷藍團體的政治工作。對賴來說,朝野各黨在處理涉外議題時應該抱持相近立場,一致對外,但在處理政黨競爭及內政議題時,儘可各出機杼,以贏得執政權。不管各界對他這種內外有別的處理方式抱持何種觀感,但賴希望藉由辦理跨黨派國安簡報,以拉近朝野對國安議題的認知差距,其誠意應不用懷疑。
賴的此項構思從何而來? 是受到外界壓力才不得已而為之,還是出於自身的感悟,外界難以深究。但他的這項提議若能得到落實,而在野黨也能以「忠誠反對黨」的角度予以大度接受,對化解朝野歧異、緩解社會對立應有助益。更重要的是,台灣面對內外紛呈的壓力,倘若仍有半數的人民因自認被執政黨排斥、被民主友盟國家懷疑,而深陷於威權國家的虛假敘事,寧可犧牲台灣的整體安全與民主制度,也要一報政治恩怨,則台灣不會有持久的安全與繁榮,兩岸也不會有可持續的和平。因此,賴總統邀請在野黨主席聽取國安情勢簡報,不僅僅是遞出朝野和解的橄欖枝,更是凝聚國內政治共識的重要工程。
正如已故美國總統尼克森在1967年10月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雜誌的投書中所寫:「我們不能讓中國永遠在國際大家庭之外做非分之想,老是怒氣沖天。在這個小小星球上,我們沒有足夠的空間讓近10億最具潛力的人民憤怒地生活在孤立之中。」台灣的執政黨也不能讓半數的選民感受到自己永遠被排除在台灣這塊共同的家園之外,因而產生非分之想與憤懣之情。在這個面積不過36,000平方公里的小小島嶼上,我們沒有足夠的空間讓廣大的台灣人民憤怒地生活在孤立之中。因此,筆者在肯定賴政府的邀請之餘,也鼓勵在野兩黨大方予以接受。
畢竟,全體台灣人民做為這塊土地的共同主人,都應該、也有權由其選出的各黨代表積極參與國政。在共享的普世價值與共同的發展利益之前,沒有人應該被當作局外人,也沒有人享有無視不同立場者的權利。台灣民主化後的政爭已持續三十餘年,多個世代在這個過程中都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創傷,一時半刻難以讓傷口癒合乃是人之常情。賴清德做為民選總統,無論當時得票比率多少,都必須向全民負責、向歷史交代。既然當前台灣對立政治氛圍的形塑有其一份,就應該對不同立場者的疑慮保持耐心與善意,不要輕易收回手中的橄欖枝。而在野兩黨既非對政爭激化全無責任,又受到眾多選民的付託,也應該勇敢跨出步伐,接下賴總統遞出的橄欖枝。
「分裂沒有藉口,團結無須理由」。誠摯盼望透過這場遲來已久的朝野會晤,能使真理越辯越明,讓難得的跨黨派共識逐步形成,做為台灣迎向挑戰的驅動力。
*作者為海外時事評論員
(相關報導:
揭仲專欄:賴總統就職後的台海安全情勢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