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站在白宮玫瑰園,與美國總統川普握手,宣佈一項震驚全球的消息:台積電將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美國,總額從650億美元飆升至1650億美元,興建三座亞利桑那州先進晶圓廠,專攻3奈米和2奈米製程。這一刻,台灣的「護國神山」台積電被推上地緣政治的浪尖,許多人心裡浮現一個問題:我們的科技命脈還穩嗎?下一座「神山」在哪?
答案或許藏在一個新興賽道:量子計算。中美科技戰從晶片製造、人工智慧燒到量子技術,這場戰爭就像一部高潮迭起的連續劇,而量子計算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台灣有機會搶先卡位,打造一座新「護國神山」。
一、從晶片戰到量子競賽:歷史的十字路口
中美科技戰的開場白是晶片爭霸。2018年4月,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通訊祭出7年禁令,禁止使用美國技術,幾乎讓這家中國科技巨頭癱瘓。2019年5月,華為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切斷與谷歌、台積電的合作,晶片供應鏈被掐住咽喉。晶片是高科技的「大腦」,從手機到飛彈都離不開,這場戰爭的核心就在於誰掌控晶片命脈。
戰火很快燒到AI運算。2022年10月,美國發佈先進半導體出口管制,限制中國獲取14奈米以下製程和先進AI晶片,試圖卡住中國的算力基礎。中國則靠華為昇騰910B、百度文心一言等自主技術奮力追趕,華為Mate 60 Pro搭載自研7奈米晶片震驚業界,顯示「國產替代」的決心。
如今,量子計算成為新焦點。它能解決傳統電腦的極限問題,像破解密碼、模擬化學分子,甚至改變戰爭規則。中美都在這賽道上狂奔,但全球格局尚未定型,這正是台灣的機會。台灣可以用台積電的硬體製造實力、金融與生技的軟體應用需求,以及地緣政治的中立性,打造一座量子「護國神山」。
二、中美量子競爭:技術競賽白熱化
2019年10月23日,谷歌發佈震驚全球的消息:他們的53量子位元處理器「Sycamore」實現了「量子霸權」,在200秒內完成一項超級電腦需1萬年的計算任務。這標誌著量子計算從理論走向現實。2023年12月,IBM推出133量子位元的「Heron」處理器,並同時發佈擁有1,121個量子位元的「Condor」處理器,已經超越千量子位元里程碑。
政策層面,美國2018年12月通過《國家量子倡議法案》,撥款12.75億美元,支援谷歌、IBM、IonQ等公司,目標2030年建商用量子電腦,並成立國家量子協調辦公室,統籌產學研。
量子通訊領域,中國甚至領先。2016年8月,中國發射「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全球首個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奠定安全通訊基礎。政策方面,「十四五」規劃將量子科技列為國家戰略,投入估計超百億美元,扶植華為、百度、阿里巴巴等企業。

大陸中國科技大學宣佈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號稱速度較谷歌量子電腦快百億倍。(新華社)
這場競爭揭示什麼?量子計算還在早期,技術未定型,商業應用剛起步。台灣不需要從零開始,只要抓住硬體製造和軟體應用的利基點,就能卡位全球供應鏈。
三、硬體佈局:借力半導體,搶佔量子晶片供應鏈
硬體製造是台灣的王牌,尤其是台積電的晶片製造實力,堪稱打造量子「護國神山」的基石。量子計算需要特殊晶片,如超導量子位元或光量子晶片,這與台積電的3奈米、2奈米製程技術高度契合。
台積電內部已啟動量子晶片試驗計畫,與美國IBM洽談代工超導量子位元晶片的可能性,利用其先進的EUV光刻技術和封裝能力。當台積電宣佈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美國時,魏哲家也透露,部分資金將用於探索量子硬體的研發設施,計畫在2027年前建構試驗產線。
除了台積電,聯電和日月光也在動。聯電與加拿大D-Wave簽署合作備忘錄,開發量子冷卻系統的封裝技術,這是量子晶片穩定的關鍵。日月光投資3億美元於高雄,擴建量子晶片封測廠,預計2026年投產。這些動作顯示,台灣的半導體生態(設計、製造、封測)能快速轉型,成為量子供應鏈的核心。
國際合作是另一關鍵。2024年3月15日,日本RIKEN量子研究中心與台灣工研院簽署合作協議,計畫共享超導量子晶片技術,台灣提供製造支援,日本提供演算法設計。荷蘭QuTech也與台大物理系簽約,啟動量子晶片散熱技術的聯合實驗。這些合作讓台灣避開中美敏感點,吸收技術同時保持中立。
政府要扮演推手。當年半導體產業靠政府補貼和工研院崛起,量子硬體也需要類似模式。科技部宣佈「量子科技十年計畫」,每年投入50億新台幣,計畫於新竹建「國家量子晶片實驗室」,整合台積電、聯發科和學界資源,目標2030年量產穩定量子晶片。這就像當年的「兩兆雙星」,集中火力讓台灣卡位全球。
四、軟體佈局:金融主導,生技輔助的量子應用
量子計算的商用化靠軟體,而台灣的金融和生技業正是驅動核心。雖然軟體不是我們的強項,但中信金控、國泰金控、富邦金控這三大金融巨頭,加上台耀化學、基亞生物科技、永昕生物醫藥、藥華醫藥等生技企業的資金與需求,能讓台灣在量子應用上大放異彩。
中信金控宣佈投資5億新台幣,與微軟Azure合作開發AI驅動的金融風險分析平台,計畫導入量子演算法,優化投資組合和詐欺檢測。量子計算能大幅縮短複雜金融模型的計算時間,像高頻交易可從秒級降到毫秒級。
國泰金控與IBM Qiskit平台簽署合作,啟動量子金融實驗室,聚焦保險風險模擬,預計2027年推商用應用。富邦金控與台大資訊系合作,開發量子加密技術,保護跨境支付安全,預計2025年底上線。
生技業是強力後援。台耀化學投資2億新台幣,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量子模擬平台,用於抗病毒藥物的分子設計,預計2026年縮短50%的研發時間。基亞生物科技與美國Rigetti Computing合作,利用量子計算加速COVID-19疫苗變異株分析。
永昕生物醫藥啟動基因療法量子模擬計畫,目標用量子演算法優化CAR-T細胞治療的基因序列,2027年前進入臨床試驗。藥華醫藥與谷歌雲端簽約,探索量子計算在血液腫瘤藥物篩選的應用,預計2026年推出初步成果。
國際科技巨頭的投資為軟體應用加柴。2018年1月16日,微軟在台北設立「AI研發中心」,招募500名工程師,現已擴大為1000人,開始探索量子金融應用。2025年6月2日,NVIDIA宣佈在台北北士科建「台灣AI總部」,包含量子模擬平台CUDA-Q,預計招聘1200名軟體工程師,2027年推量子AI整合方案。這些巨頭帶來的技術與人才,讓台灣的量子軟體生態快速成形。
五、國際接軌與人才培育:打造完整生態
光有硬體和應用不夠,量子計算要成「護國神山」,需要完整的軟體生態。台灣可以透過國際合作和人才培育,打造這塊拼圖。
國際合作接軌
清華大學與IBM Qiskit平台簽署合作,加入全球量子開源生態,計畫培訓2000名量子程式設計師,2027年前達到5000人。台大與加拿大D-Wave達成協議,引進量子模擬軟體,培養金融與生技應用的開發人才。這些國際合作讓台灣站在巨人肩膀上,快速吸收量子軟體技術。
金融與生技業是資金後盾。中信金控與國泰金控共同出資10億新台幣,成立「量子金融創新基金」,支援量子軟體初創企業。富邦金控與工研院合作,投入3億新台幣,開發量子加密解決方案。生技業也不遑多讓,藥華醫藥贊助台大「量子生技實驗室」2億新台幣,推動藥物模擬應用。
政府要牽頭。經濟部推出「量子軟人才計劃」,計畫5年內培訓1萬名量子工程師,與微軟、谷歌、NVIDIA合作,提供實習和認證課程。科技部與日本RIKEN、荷蘭QuTech簽署三方聯盟,共享量子演算法資源,台灣提供晶片製造支援,預計2028年建成亞洲量子軟體聯盟。
六、地緣政治策略:中立合作,確保自主性
中美科技戰讓量子計算成了敏感議題,台灣如何在夾縫中保持自主性?答案是中立合作,專注商用應用。台灣若過度靠向任何一方,都可能面臨制裁或技術孤立,因此保持中立、聚焦商用應用的策略至關重要。
歐洲合作同樣重要。荷蘭QuTech與中研院簽署協議,進行量子晶片散熱技術的聯合實驗,台灣輸出先進封裝技術,換取量子穩定性知識,預計2026年完成原型測試。加拿大D-Wave與聯電洽談量子冷卻系統合作,計畫2026年試產冷卻模組。聯發科與英國量子初創公司Oxford Quantum Circuits達成協議,台灣提供先進晶片設計支援,英國分享量子演算法模組。

中研院陳啟東特聘研究員於量子電腦實驗室(圖/中研院)
這些合作讓台灣在全球量子生態中找到平衡點,用半導體製造實力換取技術,既不刺激美國也不激怒中國,避免捲入中美直接對抗。
專注商用應用是台灣的另一妙招。金融業的量子演算法(如投資組合優化)和生技業的分子模擬(如藥物研發)不像軍事應用敏感,能有效降低地緣政治風險。
金融業率先佈局國際市場。中信金控與新加坡星展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簽署合作協議,專注跨境支付的量子加密技術,計畫推廣至東南亞和北美市場。國泰金控與法國巴黎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合作,投入2.5億美元開發量子保險風險模型,計畫推廣至歐洲。富邦金控與南韓三星證券、澳洲西太平洋銀行洽談,計畫投資1.5億美元開發量子加密支付系統。
生技業同樣積極走向國際。台耀化學與美國輝瑞洽談量子模擬合作,計畫用量子計算加速抗病毒藥物篩選。基亞生物科技與日本武田製藥簽署MOU,探索量子計算在疫苗變異株分析的應用。永昕生物醫藥與德國拜耳合作,啟動量子基因療法專案。藥華醫藥分別與瑞士諾華、美國默克簽約,投資1.2億美元優化血液腫瘤藥物研發。
中立策略需要政策支援才能落實。台灣經濟部推出「量子中立計畫」,鼓勵企業與非中美國家合作,補貼30%的國際研發費用,目標到2030年讓台灣成為亞太量子技術的中立樞紐。計畫首批資助10家企業,包括台積電、中信金控和台耀化學,與日本、荷蘭、加拿大等國的機構展開聯合專案。這項政策就像當年半導體產業的「兩兆雙星」計畫,透過補貼和國際合作,快速提升台灣的技術地位。
七、挑戰與風險:雙重夾擊下的應對策略
挑戰依然嚴峻。人才方面,台灣僅有200名量子物理博士級專家,遠低於美國的2000名和中國的1500名。政府推出「量子人才加速計畫」,計畫每年送100名學生赴美、歐、日深造,同時吸引50名外籍專家來台任教。
資金壓力同樣巨大。量子研發耗資驚人,科技部追加100億新台幣,成立「量子創新基金」,吸引中信金控、國泰金控等企業投資,補貼50%的企業研發成本。
地緣政治風險不容忽視。2022年8月9日,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投入520億美元補貼半導體和量子技術,同時限制與中國的技術交流。2023年3月15日,中國宣佈禁止關鍵量子技術出口,試圖鎖住本土供應鏈。
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可能影響合作穩定性,中美科技戰升溫,美國對台灣半導體企業施加更大壓力,要求公開供應鏈資料,美國商務部曾點名台積電,引發業界緊張。同時,中國加大對台灣企業的投資限制,對台積電產品進行更嚴格審查。
為應對這些風險,台灣需加快技術自主化。政府宣佈成立「量子自主技術聯盟」,整合台積電、聯電和中研院,計畫2030年前實現80%的量子硬體本地化。透過中立合作、商用應用和技術自主的三重策略,台灣有望在中美科技戰的夾縫中,打造出新的「護國神山」。
國際競爭壓力也不小。美國和中國的資金與人才優勢讓台灣倍感壓力。美國谷歌宣佈投資20億美元開發1000量子位元系統,預計2027年實現商用化。中國推出「量子飛躍計畫」,投入200億人民幣,目標2028年建成全國量子網路。台灣的應對策略是聚焦利基市場,特別是金融和生技應用,與國際夥伴合作分工。台積電與德國Bosch達成協議,聯合開發量子感測器,預計2027年應用於汽車與醫療設備,展現台灣在垂直市場的競爭力。
八、結論:量子「護國神山」的藍圖與願景
打造台灣下一座「護國神山」不是空想,而是一張可實現的藍圖。量子計算這片新戰場,給了台灣從晶片霸主轉型為量子強權的機會。
硬體製造上,台積電、聯電、日月光的半導體優勢,正快速轉向量子晶片供應鏈。2027年,台積電計畫與IBM推出首批量子晶片試驗品,2030年前有望讓台灣成為全球量子硬體代工重鎮。聯手日本RIKEN、荷蘭QuTech的合作,則讓台灣在技術與中立性上雙贏。
軟體應用是亮點。中信金控、國泰金控、富邦金控領軍的金融業,2026年起將陸續推出量子優化的交易與風險分析平台,搶佔東南亞與歐洲市場。生技業的台耀化學、基亞生物科技、永昕生物醫藥、藥華醫藥,則用量子模擬加速藥物研發,2027年將與輝瑞、武田製藥等國際巨頭合作,站上全球舞台。微軟、谷歌、NVIDIA的在台投資,累計2000名工程師與數十億美元,為軟體生態注入活水,預計2028年建成亞洲量子軟體聯盟。
地緣政治策略是成敗關鍵。台灣透過與日本、歐洲、加拿大的中立合作,避開中美衝突,專注商用應用,確保技術自主。「量子中立計畫」與「量子創新基金」,將為企業提供300億新台幣支援,吸引國際資金5億歐元,奠定長期競爭力。
挑戰與機遇並存
挑戰猶存。人才缺口需靠「量子菁英計畫」填補,5年內培訓1萬名專家。資金壓力則需更多企業與國際資本參與,追加的150億新台幣只是起步。競爭壓力上,台灣以利基市場突破,聚焦金融、生技與感測器應用,2030年前有望在全球量子生態佔據一席之地。
展望未來,台灣的量子「護國神山」不只是技術突破,更是全球角色重塑的象徵。從台積電的3奈米到量子晶片,從金融交易到新藥研發,台灣有機會複製半導體神話,成為量子時代不可或缺的玩家。政府、企業、學界必須聯手,抓住這十年一遇的機遇,讓量子計算成為台灣的新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