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高齡駕駛不等於危險駕駛

2025-06-15 05:20
三峽車禍後,媒體與社會對高齡駕駛的過度關注與負面標籤,導致刻板印象與語言歧視,認為「高齡」等於「危險」。(示意圖/pixabay)

新北市三峽有位老翁開車釀巨禍,引發社會對高齡駕駛管理制度的討論。某位七十多歲自國立大學教授退休的友人告訴我,自從媒體經常報導高齡開車肇事的新聞後,某日他從車庫開車出來時,鄰居除慣常性的打招呼外,又多了一句:「您還開車啊?」。雖然是關心親切的問候,但下意識裡有點不以為然的味道,讓他有點受歧視的感覺,十分不舒服。他又傳了一則報紙的新聞給我,標題是:「又見長者開車肇事」。並說肇事者是位七十六歲的老婦。友人認為「七十六歲」、「老婦」的敘述,是一種言語霸凌。而「又見」兩個字則是延續媒體、名嘴對「老人駕車易肇事」的草率結論。

除了大台北地區有便捷的公共運輸系統外,其他縣市的民眾,出外若不開車有很多的不方便。因此高齡長者開車,也是不得以的選擇。所以大家必須對高齡開車長有更多的關懷禮讓,更絕不能有歧視性的限制,或酸不溜搭的批評。

可是,全世界或台灣有統計數據分析,因為老人開車就「容易肇事」嗎?很顯然這是媒體過於主觀且直覺的描述。台灣每天各地經常發生大大小小的開車肇事事件,只要肇事的是年長者,就會被登上新聞版面。其他年齡層的肇事者,則不會被刻意報導。媒體似乎有傳染性,因此讓社會大眾產生一種錯覺:高齡者開車肇事比例特別高。事實上應該只是媒體報導密度的差別而已。

就邏輯來說,「老人開車易肇事」,跟「開車肇事者大多是老人」,二者差很多!高齡駕駛不等於危險駕駛。

此外,即使有統計數據也不能作為限制人民行為的理由。某人有前科當然可限制他不能再從事某種行業,但如果説依統計某種性別或年齡層者開車肇事比例較高,因此對此這些對象另作額外限制,這樣做說得通嗎?

開車肇事有很多原因,就駕駛者的因素而言不外乎精神體力不濟、或注意力分散等。即使是青壯年齡層的人,若是疲勞長途駕駛、飲酒、吸食迷幻藥等,都可能導致這些現象而肇事。但這與年齡顯然無關聯性。

現行法令規定,對高齡者要求換照,換照檢驗內容包括認知檢測、危險感知、四肢靈活度等項目。若能通過檢驗,則與正常人無異。我們贊成加嚴考照之檢驗標準但不應僅限高齡者,其他年齡層也要加嚴。提高對所有駕駛人健康條件與判斷能力的要求,讓我們有一個更安全的道路交通環境。高齡者對自己的體力、精神狀態也有自知之明。若能順利通過檢驗而換照,則不應被歧視。而且高齡者駕車大部分都會更謹慎小心,所以不能草率下定論說,老人開車易肇事。

這對於精神體力狀況尚佳的高齡者,若一直被語言文字霸凌,情何以堪啊!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