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變數不斷、投資人神經緊繃的當下,許多人都在尋找穿越牛熊的安心之道。理財專家「孫悟天存股-孫太」近日分享了她的獨到投資哲學,以「種植咖啡樹」的比喻,點出存股成功所需具備的耐心與時間,並揭露她從初期「賺了股息賠了價差」的「傻子」,如何一步步將家庭年配息從8萬元提升至如今有機會突破200萬元的「不看盤、等領息、做自己」的存股境界。
從「帳損-25%」到「本金穩固」:存股的必然之路
孫太指出,許多剛開始存股的投資人,常因短期帳面損失而感到焦慮。她坦言,這其實是「必然」的過程。回憶起自身經驗,前幾年她的存股帳面甚至曾出現高達-25%(約1/4)的損失,正是外界口中「賺了股息賠了價差」的典型案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持續將家庭薪資餘額、版稅及配息收益逐步投入存股標的,幾年後,後續的回檔修正已不再侵蝕到本金,投資的根基也日益穩固。
她強調,存股雖然是一種投資方式,但絕非「超神」只漲不跌的神話。尤其在大盤回檔或外部因素干擾時,持股出現帳損是絕對有可能的。存股的精髓在於耐心和時間,因為從長期角度來看,股市的整體趨勢始終是往上的。
10年磨一劍:從8萬到200萬的配息奇蹟
孫太與先生從2015年開始存股,當時年配息僅8萬元,帳面更出現高達-57萬元的損失。然而,憑藉著「不看盤,等領息,做自己」的信念,以及持續投入資金的毅力,十年過去了,他們的年配息金額從當初的8萬元,一路飆升至100萬元、200萬元,甚至現在有機會再次突破。孫太感性地說:「這一路走來只有累積,沒有奇蹟。」
這驗證了她長年奉行的存股金句:「存股就是3年有感、5年有小成、10年磨一劍!」就像種植咖啡樹需要等待三年五載才能喝到一杯濃醇的咖啡,存股的甜美果實也需要時間的醞釀與累積。
從「斤斤計較」到「不看成本」:存股心態的轉變
對於有粉絲質疑「存股還算什麼成本?幹嘛還要紀錄?」孫太誠實回應,她現在確實不太記得自己投資的「成本」是多少,因為她更在意的是「配息配多少」和「還可以增加多少股數」。現階段的股數和配息金額,對她來說比持有成本重要得多。
然而,她也強調,這是在經歷過「早期」的存股階段後的心態轉變。作為「斤斤計較」的存股新手,她當時每一次買賣都極力節省成本,每一次配息都希望添補支出,因為那是一個「錙銖必較」的投資時期。因此,她鼓勵剛開始存股的夥伴們,記錄每筆投資成本、細細觀察損益,是必經的過程,因為這有助於確認投資方向是否正確,是否需要調整。
孫太的存股新階段:穩健現金流與多重預備金
經歷了「努力擴增股數」的階段一(耗時6年)和「穩定的現金流」的階段二(耗時3年多),孫太的存股投資如今已邁入第三階段。她的最新投資步驟為:
- 每月記錄家庭支出。
- 領取配息後,扣除每月家庭支出。
- 剩餘資金留存,並每年固定增持存股標的。
- 逐步擴大領息金額,並重複上述步驟。
此外,孫太目前預留了約5年的生活預備金。她觀察到,股市災難通常持續約1至2年就會逐漸恢復,因此預備5年的生活費是一種相對充足且保守的做法。在配息金額大於生活花費的狀態下,她能持續擴增股數,並儲備第二、第三預備金,確保生活無虞。
孫太最後提醒投資人,臉書分享的資訊僅供參考,不構成個股或ETF推薦。她強調:「適合我的投資方式不見得適合你,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模式最重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孫悟天存股-孫太(原標題:3年才能喝下一杯咖啡,你是否願意) (相關報導: 不是0050、0056!小廚師靠高股息ETF狂領180萬股息,揭密「快速存股」2大心法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