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政部長劉世芳指出,根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全台仍有677件威權象徵待處理,進度緩慢,引發輿論關注。近年台灣地名、路名更改、「正名」的爭議不斷,理由不外是「去中國化」、「去黨國化」。例如2022年安平古堡更名爭議、2021年台北市長柯文哲拋出街道正名議題,諷刺立法院周邊道路名「被中國包圍」,欲將路名「去中國化」、更早之前則有2007年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門等更名爭議。
有趣的是,前述民進黨的政策,竟然與中國極度雷同。中國在2022年4月間,公布修訂後的《地名管理條例》,其中,最引起外界關注的內容,應屬第4條:「地名管理應當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命名、更名,以及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涉及國家領土主權、安全、外交、國防等重大事項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報黨中央。地名管理應當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團結,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而2024年3月進一步公布《地名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其中第13條:「不得直接引用或者擅自轉譯可能損害我國領土主張和主權權益的外國語地名」中共將地名管理明訂需服從「黨」的領導,並上綱到「領土主張」、「國家安全」及「主權權益」層次,有「過猶不及」之虞。
中國早年許多改名的地方均是經濟發展欠佳的地區,地方政府認為改名、攀附國內、外知名景點、企業、名人,或深奧難懂的古、怪名,就能提升當地的知名度,吸引商機。一些地方出於各種目的而頻改地名,橫空出世的名稱,反而造成許多富含歷史文化、約定俗成的老地名消失。因此近年中國官方對於許多度假村、飯店、住宅區等名稱進行整頓,多數需要更改名稱者,原因均是有「崇洋媚外」的疑慮。例如維多利亞花園、維多利亞酒店、海德堡酒店、陽光巴羅克小區、都被歸類為「崇洋媚外」需要調整。各地瘋改名,特別是攀附「洋名」,凸顯對於民族、文化缺乏自信。
然而,一地的地名,往往是經過長期的演變而來,承載了巨大的歷史意義與文明發展的軌跡,大量荒謬、粗暴改名造成的空間地理和歷史脈絡中斷,正是文化消亡的一部分。隨意改名故不可取,惟若某地名已經為人民習慣及接受,則無必要因為有「崇洋媚外」之疑慮,而強制要求更改。
回到此次處理「威權象徵」的爭議,依然充滿了以「轉型正義」、「去中國化」包裝政治鬥爭的思維,藉此轉移社會對於賴總統1年來執政成績不佳、電力不足、駐外代表人選等爭議的關注。從前述兩岸政府的思維其實大同小異,均是對於自己的治理信心不足,寄望藉由操作意識形態的對立,強化統治的正當性,均是矯枉過正的荒謬政策。嘴巴上「抗中」的民進黨,卻一步一步緊跟中國的腳步,推動雷同的荒謬政策,人民還要被欺騙與操弄多久。
*作者為法學博士、新北市民 (相關報導: 武之璋觀點:民進黨創造的偽學術名詞─轉型正義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