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Team Taiwan」在2024年世界棒球12強賽事奪冠的影響,臺灣的棒球實力受到國際矚目,並再次掀起民眾對棒球的熱潮。這一成就背後,除了球員的努力,還離不開體育班培育體系的支持。作為臺灣競技運動的核心制度,體育班透過專業訓練與資源挹注,成功培育大量優秀的運動人才,成為臺灣競技運動的重要基礎。臺灣許多參與國際賽事的運動員多出身自體育班,這個體制亦讓體育班學生可以一邊訓練運動技能,一邊通過特殊升學管道邁進高等院校。
然而,體育班制度的完善性是否無可挑剔?根據報導,2019至2022年間,國三體育班國中教育會考的成績普遍不理想,許多學生的學科成績為C的比例近全國平均的3倍;而棒球體育班學生的學業成績尤為不佳,未達國中基本學力的比例遠高於全國平均的6倍之多。這暴露出體育班學生的學業成績多數不足,或許過於集中於運動專業技能的培養,反而可能讓體育班與普通班學生的學習差距日益加大。
事實上,許多運動選手尚未真正發光發熱,就已黯然退出賽場。更令人擔憂的是,現行體育班的選才與訓練制度,存在著「過早選擇與過度訓練」的問題。從國小階段開始,體育班便開始著手挑選學生,但這也可能迫使那些或許僅是對運動懷有興趣,卻還沒明確志向的少年,在年紀尚小時就做出攸關人生方向的重大決定。這樣的制度雖能及早提供資源與舞臺,但同時也可能扼殺學生探索多元興趣與全面發展的空間。
根據2022年教育部統計全臺從國小至高中設有體育班的學校多達705所,共計1,986個班級,學生人數將近四萬人。然而,體育班學生日後能持續走上競技運動這條路,成為專業運動員的機會卻是寥寥無幾。以棒球項目為例,依教育部體育署與中華民國學生棒球聯盟的統計資料,每年約略有3,000名學生參與基層棒球訓練,但最後平均僅有一人能進入職業球隊,而能成為明星球員的更是屈指可數。即使是代表臺灣出戰國際賽事,站上奧運殿堂的選手,在光環褪去後,仍要面對人生下一階段的不確定性。所以,多數體育班學生在面臨未來出路時,往往被迫選擇退出競技舞臺,轉而尋找其他職業道路。
回顧制度源起,1968年臺灣省政府頒布《發展全民體育培養優秀運動人才實施方案》設立「體育實驗班」,嘗試結合學業與運動訓練,發展全民體育,強化國民健康,以培養全方位的運動人才。然而,由於當時體育實驗班學生難以兼顧課業與訓練,普遍出現學業表現不佳與身心壓力加劇情況,以至於1975年宣告終止。其後,教育部陸續推行「重點發展學校」、「體育教育實驗班」政策,嘗試實現訓練專業化與教育國際化的願景,卻因資源過度集中特定項目,缺乏整體規劃導致發展失衡等問題,也於1988年相繼取消。
(相關報導:
葉日武觀點:體育班會是執政者的神器還是包袱?
|
更多文章
)
進入1990年代,亞奧運成績逐漸成為評估體育政策績效的核心指標,體育班制度也因而轉型為以「競技奪牌」導向。2006年體育班擴展至高中階段,並建立「國家競技運動選手四級培訓體系」;2008年再推出「黃金計畫」,依據選手在亞奧運的奪牌潛力將運動項目分級,並將政府補助與比賽成績掛鈎,以激勵學生爭取國際賽事佳績。同時,體育班制度也在法制上逐步完備,2011年體育班設置正式納入《國民體育法》,並於2017年修正條文內容,確立高中、國中與國小設立體育班的準則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