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從丹麥女孩看「不存在的房間」,發現夾縫求生的愛

2016-03-08 10:28

? 人氣

乍看片名會讓人以為是鬼片來著的驚悚片,未料導演竟反其道而行,將本來非常不人道的真實事件反向操作呈現給世人,號稱淚腺破錶,感動可比「生命中的美好缺憾」,加上本部電影至關在乎的不是史實表現了多少,而是在一個導演的認知內,想要傳達當今最需要被接受和支持的觀念,假使你真的有興趣,自然會看完片子後翻出史實的真相,畢竟這不是紀錄片,沒必要一五一十的說清楚、講明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若以導演的思維衡量本片的價值,是否能對社會產生多大的正面能量,這一點和同樣近期上映的「丹麥女孩」的改編手法有幾分相似,甚至一舉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劇本改編獎,最後由女主角布麗拉森以細膩真摯的動人演出,成功突破重重包圍,奪得一座小金人凱旋歸來,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以感性取代理性的對手戲碼

整部戲以五歲小孩(傑克)的視角,從開頭便能明白在他的眼中,什麼是世界,而世界又有什麼,令人不禁感到童言童語的鼻酸,劇情刻意不加說明過去的種種,輕描淡寫老尼克對喬伊(布麗拉森飾)的傷害,其中有一個鏡頭設計上頗有濃厚的隱喻性:當老尼克進入房間後,從小孩的主觀鏡頭中看得出縫隙裡老尼克迅速將褲子拖掉的畫面,雖然僅有幾秒鐘,也能感受到導演與攝影處理畫面說故事的細緻程度。後半段劇情可說是電影所要傳達的核心,但稍嫌可惜力道不是那麼足夠,喬伊和她的小孩經歷了好幾年的折騰,要如何讓他們兩人重新「社會化」而再次融入人群,這部分並沒有被深入探討到,僅藉由主持人訪談的過程中,讓喬伊了解到應該重新為孩子的未來著想。

劇中當電話的那一頭喬伊無奈說著「傑克......媽咪可能要在醫院待一陣子才能回去。」、而傑克憤怒摔了電話喊道「這不是妳一個人可以決定的,這是我們兩個人的事情!」的橋段,又如傑克的經典台詞:「可以幫我把頭髮剪掉嗎?外婆。因為我覺得....媽咪似乎比我還更需要力量,希望妳能把它帶給她。」皆選擇用較情緒、感性的方式,而不是洋洋灑灑做心理學的深入剖析,以便能夠往後推進每一場的銜接,平平安安順利作收尾,也道出母子間強大的依賴與信任感,以一個極度親情化的口吻詮釋了整個故事,平易近人,遂以皆大歡喜的結局告終,這當然前提是必須完全仰賴喬依和傑克兩人合作無間的精湛演出。

從「唯一」的進程說明了夾縫求生的「愛」

對傑克來說,房間曾經就是他的全部、媽媽也是他的全部;突然間,整個世界唯有他和別人不一樣,這種唯一的驟變,也是當事人與關係人心理調適最艱難的部分,如何讓自己與他人相互接納與自我認知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除了需要相當大的勇氣也必須與社會作連結;與「丹麥女孩」主角莉莉的情況雷同,從原本他的老婆曾經是他的全部,到如今全世界只剩下莉莉一個人和別人不同,自己的老婆瞬間變成了好姐妹卻仍一路相伴至最後。而能夠支撐傑克和莉莉這兩種人物的原因,在於他們身邊最親密的人始終緊握著他們的手不放,因為愛,所以給了彼此重新成長的空間和時間;因為愛,無條件成就他們所嚮往的地方;愛存在於任何形式,不能因為它超出人們已知的認識而拒之門外,也正因是在如此有限的條件下發展各自依賴的情感,也更顯難能可貴,愛情、親情亦然。

即便喬伊與傑克分離一段時日,也無法將緊繫彼此間的羈絆拆散,也不難發現導演為什麼將觀點放在傑克身上,寄望以一個小孩的眼睛裡能夠看見愛、相信世界的美好,同時保有當初純真的小小夢想;若是將視角放在喬伊身上勢必會對照出她受害前的正常生活是有多大的落差,會產生更多陰影層面的話題。「檯燈早安、浴缸早安、檯燈掰掰、浴缸掰掰」片中最後一幕喬伊牽著傑克的手搭上傑克獨白,前呼後應地向過去正式作了一次道別,運用唯一的進程概念,的內容改編了內斂而富含深情這起真實案例(簡單說即是父親性侵女兒還生下七個小孩),然而無論是丹麥女孩或不存在的房間,彷彿都在提醒著我們世界正欠缺的東西,好比近年的歐洲難民潮或美國移民問題、同志人權等,當你真的發自內心願意接納別人,也等於是打破了彼此的那道縫隙,讓愛不再害怕抬頭、綻放微笑。

【作者簡介】吳念軒 現職網路編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